宁都石上割鸡担灯
传承人:彭月生,男,出生于1932年6月。民族 汉
“石上割鸡担灯”相继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唐朝未年,从山东,浙江,湖南等地迁来几十户人家在石上建草蓬居住。其中有一李姓人家,户主叫李长贯,他家有万贯家财,年纪已五十多岁,妻子也有四十多岁了,却未生得一男半女,夫妻两为此心情一直不好。一夜,妻子突然做了一个梦,梦见在村子南面的河坝边有一座汉帝庙,她就进到庙中朝拜,自己就竟然生了一个儿子。第二天,她把这梦境告诉了丈夫。李长贯听后,念念有词地说:“如果真能圆了这个梦,我就按你梦中所见的地方,建起一处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年年都去杀鸡朝拜。”这样说过不久,妇人果然怀了孕。并在当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下一个男孩。便取名为李汉灵。为此,李长贯果然出银钱在他妇人梦中所见之地建起了一个汉帝庙,也塑起了汉王和玉帝等神像。这个庙是在次年正月十四李汉灵满月的那天竣工。这一天,李长贯夫妻带着儿子汉灵,拿着香烛、鞭炮和一只大雄鸡,前去庙里朝拜。
过了20年后,李长贯的儿子取了妻,并在十年内连生了三个双胞胎男孩。等六个儿子稍大些,李汉灵带着儿子们在汉帝庙周围种了六株樟树,期盼儿子们像那些风雨中成长的樟树一样,挺拔成材。后来,李汉灵还生了两个女儿,一共有了八个儿女,人丁兴旺。李汉灵感激上苍和汉帝菩萨,不断地做善事、好事。最让石上村民感动的是搭起了东西两岸的木桥,并取名为“取渡桥”,方便了两岸村民的行动往来。在李长贯和李汉灵的带领下。村人都认为汉帝菩萨能显灵,能保佑自己生儿育女,家庭兴旺。渐渐地每当到了每年正月十四,村人都会拿着香竹、鞭爆,提着大雄鸡到庙内,杀鸡、燃烛、焚香、放鞭炮,进行朝拜,以示祭祀。到了十五元宵节那一天,还要担着两盏灯笼到汉帝庙去朝拜。当时,人们把这项民俗活动叫做:杀鸡。后来人们认为一个“杀”字带着血腥味,不吉祥,便将“杀鸡”改称作“割鸡”。到元朝仁宗(公元1312年), 这项活动由“割鸡”演变成了“割鸡担灯”,其中所担的灯叫“世灯”。叫世灯的原因就是:有人有世界的意思。到公元1875年,这项活动中又加进了龙灯。新中国成立后,(公元1957年),又加进了马灯。“文革”时期这项活动只停止了其中的舞灯活动。“割鸡”则一直在进行。当时大队为了阻止村民割鸡,叫民兵在汉帝庙放哨,也不能阻止住生儿子的人家前来割鸡。后来大队便将汉帝庙拆了,村人照样在汉帝庙的地址割鸡。改革开放以后,村民仅用五天时间又重做了汉帝庙。整个活动迅速得到恢复,其规模越来越大,在相同制品的制作方面,越来越精良,在外界的影响越来越大。
“石上割鸡担灯”是一项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其传承在江西宁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传承历史。相传有一户李姓人家,夫妇的年龄皆近五十,一直没生得一男半女,心中忧郁。一天,妻子睡中做得一梦,说河边有汉帝庙,自己便进到里面朝拜,后来便得了一子。梦醒之后,夫人便将梦境告诉了丈夫。这李姓人家有万贯家财,丈夫便说:如果真能生得一子,一定要在妻子梦境所说之处建一座汉帝庙。并塑汉王金身,每年一定前往杀鸡朝拜。不久,妇人果然怀孕,第二年生得一子取名李汉灵。孩子出生后,夫妇果然依诺而行。在孩子周岁时,妇夫带着孩子前往朝拜。李汉灵成年之后结婚,十年之中生下三对双胞胎六个男孩,后来又生两个女孩。从此李家处事越发仁义。最让村人感动的是,他家出资架起了大河之上的木桥,方便了两岸村人往来。大家见李家对汉帝庙虔诚的朝拜,家境不断兴望,便认为汉帝庙灵验,纷纷前往朝拜。在每年元宵,会拿着供品,提着灯笼前往朝拜。随着活动的不断进化,活动中有了世灯、龙灯、担灯、马灯,活动声势越来越浩大。至“文革”时,部分活动被迫停止。改革开放以后,活动的各个程序不断变得精细。当地政府也非常重视,县文化部门和镇文化站长期给予了关注。现在每年活动开展时,来自各地的电视报纸记者、摄影家、作家、民俗工作者、政府官员都在两、三百人之多。宁都县已将其列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