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
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宠儿”
被誉为
无言的诗,无行的舞
无图的画,无声的乐
隶书,由篆书发展而来,始创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
隶书,上承篆书传统,下开魏晋、南北朝,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其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本期线上U课,我们一起学习上海市杨浦区文化馆提供的《隶书基础入门》课程,周妍辰老师将通过执笔、运笔、点画的深入解析,带领大家走进中国书法艺术,体验黑白之间中国传统艺术之美。
五指握笔法是常用执拿毛笔方法之一。
首先将毛笔放平,食指和中指隔开一定距离放在笔的下端中间部分,大拇指放在笔的上端中指和食指的中间,让三指形成一个三角形;然后将毛笔竖起来,无名指和小指自然的搭在笔的下方。
五指握笔法可以用擫、押、钩、格、抵五字来概括说明五个手指的作用,它强调五指各司其职,又通力配合,执笔稳健,使笔能上下左右灵活运动。
擫:拇指的作用,即“指按”之意。以拇指骨上节出力紧贴笔管内侧,略斜而仰。
押:亦作压,食指的作用。用食指第一指节斜而俯地出力,贴住笔管的外侧,位置和大指内外相当,和大指相对地配合一起,约束住笔管。
钩:中指的作用。在大指和食指将笔管约束住的情况下,再以中指的第一、第二两个指节弯曲如钩,钩住笔管的外侧。
格:无名指的作用。无名指用指甲肉之际紧贴笔管,用力将中指钩向内的笔管挡住。此动作亦称“揭”,揭有挡住和往外推之意。
抵:小指的作用。抵有托着之意。小指衬托于无名指之下,以增加力量,挡住中指的“钩”。
五指握笔法的要领是:指实、掌虚、掌竖、腕平、管直。
1. “八面出锋”书写方向
指书写笔法。无论转笔角度、折笔速度、行笔力度,始终依据线条的直曲、方圆、强弱、生涩和干湿等变化来掌握笔势速度,不断地用不同的笔锋触纸,使得书姿体态万千,形成“八面出锋”的笔法。
2. 中锋与侧锋
中锋、侧锋是说笔头锋端在笔画线条运行中所处的位置。锋亦称正锋,即笔杆垂直,笔锋在笔画中行,其线条两边齐平,圆浑饱满,有立体感。
中锋是指使笔直立,锋在正中,左右不偏。
侧锋是指下笔时笔锋稍偏侧,落墨处即显出偏侧的姿势。
3. 提与按
提就是用力将笔向上轻提;按就是用力向下按着。
提笔可以使线条显得精细、有力与流畅;按笔则使线条粗重、沉重与有力。
所以提按是造成书法力感与节奏感的重要手段。
入门书体选择隶书
古往今来,中国书法的字体有很多,而在书法界公认的有五种字体,分别是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而楷书、行书、草书又由隶书发展而来,因此隶书在书法上“兼备诸体”,学会了隶书即可上识篆之由来,下可窥楷之所出。
隶书笔法简单,只要掌握了侧、勒、掠等几个笔法,就可触类旁通。
隶书的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大致风格可分为:工稳端庄类、方劲古朴类、秀丽飘逸类、宽博厚重类、雄放态肆类、古拙雄浑类,只要写得好,就十分优美俏丽。而且隶书可以让你在短时间内掌握字体的间架结构和用笔用墨的技能技巧。
因此,对大部分人来说,学习隶书是初步学习书法的最佳书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