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走进非遗|东河戏入校园

走进非遗|东河戏入校园

时间:2022-03-11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jpg

image.png

东河戏是长期流传在江西省赣州市东河片区的传统戏剧,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早在明嘉靖年间,东河流域赣县与兴国交界的田村、白鹭等地,流行一种以高腔曲牌清唱故事的坐堂班,每逢吉庆节日、酬神还愿时,坐堂班演唱一种受弋阳腔影响的“道士腔”。这种坐堂班不彩扮表演,只是围桌而坐,和琴而唱,形式简单灵活,深为当地百姓喜爱。

清嘉庆年间,赣县白鹭村人钟崇俨在浙江嘉兴任知府,喜爱戏剧的他纳了一位昆剧演员为妾,在府中自建了一个昆腔班。道光二年,钟崇俨因老母病重辞官,携自建的昆腔班回到故乡。因当地人听不懂昆腔,于是钟崇俨指导戏班将南昆和本地高腔融汇,形成最初的东河戏。后来钟崇俨四子、人称“四少爷”的钟谷又进一步改良,相继吸收了宜黄调、桂剧、弋板等,将东河戏发展成具有高、昆、弹三大声腔特点较为完整的戏曲剧种。

东河戏舞台语音以中州韵为基础,杂以客家话,在赣闽粤湘广为流传。直至今日,每逢佳节和红白喜事,白鹭村人总少不了请戏班子唱上几台大戏。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地方戏剧的发展。赣州在原来民办剧团的基础上,组建了赣州东河戏剧团,1960年升格为江西省赣剧院四团,东河戏成为赣剧的四大流派之一。由于经济困难的原因,一年后剧团又下放赣州,改名为赣州市赣剧团。

改革开放后,东河戏剧团得以恢复,戏剧市场也一度繁荣。但20世纪80年代后,由于彩电的普及,电视录像厅的兴起,新娱乐方式日新月异,戏剧演出走到谷底,1988年公立的东河戏剧团解散重组。

一批东河戏的老艺人不甘就此结束,他们组织业余剧团继续在民间演出,77岁老艺人黎德坤的小班社至今活跃在乡村社区,观众以中老年人为主,年轻人鲜有光临。

8.jpg

马玉兰13岁学艺,是东河戏剧团的老演员,也是最年轻的东河戏非遗传承人,74岁的她仍然活跃在东河戏的舞台上。

9.jpg

2019年她表演东河戏武戏人物的成套动作“开山字”,得到同行和观众好评。区文化馆领导建议她把“开山字”的动作和东河戏音乐融入广播体操,她听后心中十分忐忑,心想古老的东河戏怎么能够与广播体操放一起。但想到这可以让更多的青少年接触东河戏,感受非遗项目,寻找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就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任务。

10.jpg

把古老的东河戏变成时髦的韵律操,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为此马玉兰废寝忘食整天查资料、听录音,努力寻找东河戏与韵律操的关联,反复琢磨东河戏动作与韵律操节奏的变换,不断试唱怎样实现东河戏高腔、昆腔、弹腔与广播体操青春、欢快、灵动之间的交融,探索把古香古色的东河戏融入青少年广播体操的途径。

经过近半年的努力,马玉兰终于编成了以东河戏音乐和动作为基础,适合青少年特点的东河戏韵律操,让人民非遗大众共享。

11.jpg

把纸上的东西变成现实也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马玉兰与区文化馆的同行想到了东河戏的发源地白鹭古村,这里的村民有喜好东河戏的传统,在村里的小学推广东河戏基础更好一些。

12.jpg

白鹭古村是有着800多年历史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现在还有60多座明清古建筑,村里还保留了清代专门演出东河戏的古戏台。马玉兰她们来到白鹭中心小学,开始实施推广东河戏韵律操计划。虽然年逾古稀,她仍然身体力行,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辅导学校的音乐和体育老师。

13.jpg

她一丝不苟,每个动作都要求精准到位,每个动作都希望趋于完美。一个兰花指也许要花半个小时来培训,简单的举手两边看,有时也要训练几十分钟。七十多岁的老人,还与年轻姑娘一样长时间地抬脚整冠,东河戏的矮桩矮步必须练到流水行云一般熟练才行。

她在白鹭中心小学住了三个月,每天与这些年轻的老师在一起,培训和改进自编的东河戏韵律操,再由这些老师一个班一个班地培训学生,让东河戏走进校园,走进青少年的学习生活。

14.jpg

辛勤的努力终于有了收获,从一年级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学会了东河戏韵律操,东河戏韵律操成为学校每天课间必备的集体体育活动。看到自己辛勤的劳动有了成果,看到自己钟爱的东河戏有了新的传承通道,马玉兰感到十分欣慰。在孩子们的身上,她看到了古老东河戏新的希望。

15.jpg

每天的韵律操激起了学生们对东河戏的兴趣,不久学校组织了东河戏兴趣小组,马玉兰又手把手地教孩子们唱戏。这批孩子里,也许将来会出现比马玉兰年轻得多的东河戏传承人。

16.jpg

愿东河戏这项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能够焕发青春,愿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能够世代传承,愿客家人的非遗永远与客家人共存共享。(图文:熊盛文)


来源: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

99.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