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走进非遗|唢呐声声奏乡情

走进非遗|唢呐声声奏乡情

时间:2022-03-15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于 都 唢 呐 

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的一种,也是中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

大量举家南迁的汉人,将北方盛行的乐器唢呐带到了赣南。赣南这块原来荒凉的土地,渐渐出现了“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的繁忙景象。

与北方流行的唢呐不同,于都客家人的唢呐分“公”“婆”两支,“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哨片呈扁圆型,音色低沉浑厚。“公吹”激越高昂,动人心弦;“婆吹”情意绵绵,撼人肺腑。再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后,更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2.jpg

于都客家唢呐在民间有着深厚的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丧寿庆,以及建房乔迁、金榜题名等喜事,都要请几个唢呐乐手来热闹一番。

3.jpg

早在1929年毛主席在于都东门沙坝召开万人大会时,于都唢呐就曾大显神威。1934年10月,红军长征从于都出发,又是于都唢呐手们吹着《送郎调》、《得胜曲》等,依依不舍地送别红军夜渡于都河,踏上万里长征路。

现在于都依然是村村有唢呐乐手,乡乡有唢呐乐队,四季都可听到唢呐乐声。

项目名称: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

项目序号:68

项目编号:Ⅱ-37

公布时间:2008(第二批)

类别:传统音乐

所属地区:江西省

类型:扩展项目

申报地区或单位:江西省于都县

保护单位:于都县文化馆

唢呐是阿拉伯语“surna”(祖尔纳)的音译,古称“琐嘹”、“苏尔奈”,在亚、非、欧的多个国家广泛流传,至迟于金元时期传入中国。在中国民间,它还有铜笛、锡笛、梨花、海笛等名称。此外,福建南曲演奏中使用的小唢呐称为“嗳仔”或“南嗳”;莆仙戏伴奏使用的唢呐称为“梅花”或“吹鞭”,较大的一种则称“大笼”或“大海笛”;维吾尔族的全木唢呐称为“苏尔奈”;藏、苗、蒙古、朝鲜等族也各有形制不同的唢呐。

唢呐由哨、芯子、气盘、杆、铜碗等部分组成,其按音孔根据七声音阶顺次排列,各个孔距基本相等,可翻转七调,音域一般为两个八度加大二度。唢呐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打嘟噜、循环换气(长时间吹气不断)等多种吹奏技巧,是一种表现力很强的独奏乐器。

唢呐音量洪大,音色高亢明亮,是吹打乐队中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在古代除吹奏军乐外还用于衙门鼓吹及戏曲、歌舞等的伴奏,在民间日常生活中则多用于节庆、婚丧嫁娶和戏剧场面。

6.jpg

于都客家唢呐演奏以扁鼓和唢呐为主奏乐器,配以小钹、马锣,演奏中齐奏、对吹、吹打并重,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的限制,演奏者可坐可行,动作轻便灵活。于都唢呐音乐吸取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的特点,分为“喜调”和“悲调”两种风格。唢呐吹奏讲究鼓板分明,粗细结合,高昂悠扬,音响协调,乐曲处理上主要采取加花、减字、变调等技巧,以实现节奏层次的变化。

公婆吹吹奏时采用两种型号各异的唢呐,“公”唢呐音色低沉浑厚,“婆”唢呐高亢嘹亮,两种唢呐交替吹奏,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和谐悦耳,时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诉,处处显示着客家传统艺术的特色。公婆吹曲牌多达两百八十余首,代表曲目有《斑鸠调》、《公婆吹》、《拜将台》等。

公婆吹是客家音乐文化的重要代表,内中蕴含着深厚的民俗内容和传统积淀,在赣南文化及民族音乐学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如今,能演奏“公婆吹”的唢呐老艺人大多年事已高,不再从事演奏,而许多年轻人纷纷外出打工,传承乏人,于都唢呐公婆吹濒临失传,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现在于都依然是村村有唢呐乐手,乡乡有唢呐乐队,四季都可听到唢呐乐声。

8.png

9.jpg

谢海明从小喜欢唢呐,跟着父亲学吹。

他十几岁的时候,有一次去邻县瑞金云石山一户人家做红喜事,100多里的山路,他挑着师父等5个人的工具和衣物,走得气喘吁吁、浑身无力,于是他开始千方百计地希望逃脱。

10.jpg

有时父亲叫他,他知道肯定与唢呐有关,就索性躺在被子里装睡,次数多了,父亲知道他的心思,就坐在床边自言自语地说,艺不压身,儿子你多练练唢呐,对今后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你不学唢呐,我们祖传的功夫就要失传。父亲讲归讲,他还是不想再学唢呐。

11.jpg

中学毕业后,谢海明除了务农外,还不时在农贸市场贩卖一些农产品和小商品。有一次在市场卖萝卜时,顾客不多,闲的无聊,他拿起一把唢呐吹了起来。原来门可罗雀的摊位一下就挤满了顾客,带来的萝卜一会儿就卖完了,还帮同来的伙伴卖了不少。这时他想起父亲在他装睡时说的“艺不压身”,想想还真有道理。

12.jpg

他父亲有位徒弟家在另外一个乡,谢海明常去那里玩。都会吹唢呐的年轻人在一起,难免会比试比试。谢海明的唢呐吹得好,竟引来了父亲徒弟小姨子的爱慕。有一次他离开时,那位朋友的小姨子主动提出要送他,还一路帮他提东西。唢呐为他赢得了爱情,这也是谢海明始料未及的。

13.jpg

从此谢海明又开始爱上了唢呐,成为远近闻名的唢呐手。为了提高自己唢呐的水平,谢海明勤学苦练,每天有空就与几个同伴一起练习。有时怕影响邻居,就躲到山上甚至墓地去练。

14.jpg

他还学会了自己做唢呐,除了外购的铜件之外,其余都是自己动手。谢海明说,唢呐木管的材质对唢呐的音质影响很大,开孔的距离也要十分准确,自己做的唢呐,吹起来更顺手。

15.jpg

苇哨对吹奏更为重要,都是唢呐手自己按照自身习惯自制的。谢海明经常做十几个,挂在唢呐口上随时备用。

连续换气是是唢呐公婆吹一直没有突破的难点,导致曲调不能像普通唢呐一样连贯顺畅,中间不时会出现停顿。谢海明发现,问题出在他们吹唢呐时不会用鼻孔换气。于是他每天拿着一瓶水,先用细竹筒后用粗竹筒含在嘴里,不断向瓶内吹气,让嘴巴无法呼吸,强迫自己习惯用鼻孔换气,这样一练就是一二个小时。三年多后,终于突破了这个难题。

16.jpg

为了在表演时能吹出更多的乐曲,谢海明还经常收集和自创适合唢呐公婆吹的曲谱和歌词,十几年来他积累了300多首曲谱,经常拿出来看看练练,提高自己吹唱和应变的能力。

17.jpg

谢海明就是以这种锲而不舍、精益求精的精神,使自己成为一名出色的“非遗”传承人。

18.jpg

唢呐声儿悲,唢呐声儿喜,声声民谣俚曲吹奏乡情演绎。祖辈沿袭的传统风俗,是古老人文的传承延续。千年琵琶万年筝,一把唢呐吹一生。谢海明和他的伙伴们就是以这种方式,传承着这项古老的民间艺术。

(图/文    熊盛文)

编辑:刘玉珏

1.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