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走进非遗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走进非遗 | 溯茶文化之根源,探采茶戏之流脉

时间:2022-03-18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赣南采茶戏,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采茶戏与盛产茶叶有关。明朝,赣南、赣东、赣北茶区每逢谷雨季节,劳动妇女上山,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这种在茶区流传的山歌,被人称为“采茶歌”。由民间采茶歌和采茶灯演唱发展而来,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赣南采茶戏以喜剧、闹剧为主,风格幽默诙谐、轻松活泼,音乐主要采用唢呐加锣鼓伴奏的灯戏音乐和用“勾筒”(胡琴)主奏的采茶音乐,曲调有灯腔、路调、茶腔、杂调,演技以扇子花和矮子花最具特色。

品客家茶,看赣南戏。今天,就让文文带您走进赣南采茶戏吧!

莺飞草长三月天,风拂茶香满山飘。春风和煦,茶香氤氲。绵绵春雨过后,气温开始回暖,山茶吐露新绿。眼下正是春茶采摘的好时节,连日来,在赣南各地茶园里,茶农们身挎茶篓,穿梭在春意盎然的茶垅间,采收今年首批新茶。

赣南有十万大山。客家地处大山长谷之中,客家人世世代代生活在云雾缭绕的崇山峻岭间,“靠山吃山”,茶不仅成为他们的日常饮品,还是他们经济的主要来源之一。茶,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茶,就没有赣南客家人的繁衍生息和富足生活。长年累月,久而久之,茶也从饮品逐渐衍化成一种文化。

赣南客家人自古习惯饮茶。他们认为喝茶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客至先敬清茶一杯。饭前饭后,必饮清茶。逢圩赶集亲朋交往,必进茶铺。据统计,民国时期,赣南城乡每个集镇都有十几二十几间茶馆。茶馆成为谈天说地、交朋结友、议论物事的场所。清代,赣南各交通要道每5里设茶亭一座,供过路人歇肩饮茶。

赣南采茶戏源远流长,是集客家文化之大成的一种表演形式。形成于明末清初,迄今约有四百年历史。《中国大百科全书·戏曲曲艺卷》载:“采茶戏最早出现于赣南安远县九龙山茶区。”在九龙茶山,茶农们为了解除劳作的辛苦,为了传递相互的情感和信息,而引吭高歌;茶农们还在逢年过节、喜庆丰收的时候,以民间灯彩的形式,走村串户,自娱自乐。于是,“采茶歌”“采茶灯”便应运而生。赣南采茶戏正是在“采茶歌”“采茶灯”的基础上吸收赣南其他民间艺术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

至明末清初,赣南采茶戏已形成了一个有行当、有独特表演风格、有音乐特点的地方剧种,而且还有职业的班社,并先后传至福建、广东、湖南、湖北、云南、台湾等地。到解放初期,赣南采茶戏已有传统剧目百余个,有的已失传,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俗称“四大金刚”的四出大戏:《四姐反情》《卖杂货》《上广东》《大劝夫》。还有被人称为“四小金刚”的《睄妹子》《补皮鞋》《钓拐》《老少配》。

11.jpg

赣南采茶戏音乐丰富多彩,现有三百多个曲牌。其风格特点十分鲜明,旋律优美抒情,载歌载舞,气氛轻松活泼,语言幽默风趣,融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歌舞、灯彩于一体,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其音乐唱腔属于曲牌体,根据其调式、弦路和功能作用的不同,分为“茶腔”“灯腔”“路腔”“杂调”四大类,简称为“三腔一调”。其中“斑鸠调”更是享誉全国,被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采用,“长歌”定为《十送红军》的基调音乐。伴奏均为民间乐器,主要有勾筒(二胡类)、唢呐、锣、鼓、钹和笛子等。

赣南采茶戏的舞台语言是当地客家方言。其剧目多以喜剧、闹剧为主,很少正剧和悲剧。题材上多以下层群众,尤其是手工业工人、艺匠的日常生活为表现对象,以男欢女爱的戏情所占比重为大。最能表现赣南采茶戏的特色除了音乐外,还有其独特的表演形式“三绝”,即:矮子步、单袖筒、扇子花。此外,“丑行当家”的表演形式,也是一大特色,主要表现在小丑、小旦两个行当,曾有“三角成班,两小当家”之说。小丑分二:一是“丑行俊扮”,称为“正丑”,主要是劳动人民中的青壮年男子;一是“丑行丑扮”,称为“反丑”。小旦:主要是勤劳纯朴和聪明伶俐的农村少女、少妇。

12.jpg

如今,赣南采茶戏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赣南地区的文化主色调,汲取了红色文化的优秀内涵,走向创新和发展。由国家一级编剧温何根担纲剧本创作的《八子参军》,不但荣获中宣部第十二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而且入选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2010——2011年度资助剧目,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文华优秀剧目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奖,作为一个地方剧种走向全国。

13.png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640.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