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群文者说 |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漫谈

群文者说 | 革命历史题材创作漫谈

时间:2022-03-24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jpg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专指历史上有记载的有名有姓有重大影响的人和事,能够摆上各级党政议事日程的扶持项目基本上是重大革命历史题材,这里结合赣州市舞台现状,重点谈谈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之所以重视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理由有二:一是有重大的历史纪念意义。地域性和资料性很强,有纪念价值,重温历史,缅怀先烈。二是有重大的宣传价值。革命历史题材蕴含了有价值的历史精神,值得弘扬和传承。

但是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作品的创作中,往往会遇到一些问题,譬如创作思想问题。剧作者在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史实面前裹足不前,存在着就事论事照搬照抄史实的现象,普遍缺少艺术再创作的勇气。

戏剧性和史实性是这样的一对矛盾。往史实靠拢,戏剧性又疏离了,往戏剧性靠拢,史实性又远离了。目前我省历史名人、现代英模题材的创作通病就是出在这个矛盾的处理上。利用本地的历史名人、现代英模进行戏剧创作,以打造本地的文化名片,已成一种趋势。但由于历史名人、现代英模“生活原型”离我们太近,文字记载太实,很容易局限我们的想象空间。

怎么解决鱼和熊掌两者不能兼得的矛盾?

文艺界这么多年的摸索找到一个折中答案:“大事不虚,小事不拘。”但是大与小的尺度又在哪里呢?对史料“挪移、改造甚至虚构”的尺度是什么?又有人给出答案:那就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历史精神,而不是相反。

譬如,去年是宁都起义胜利暨红五军团诞生90周年,宁都文化部门拟创作大型宁都采茶戏《宁都起义》。从历史资料上来看,宁都起义的整个起义过程是集天时地利人和于一体,特别一帆风顺。而作为最理想的戏剧事件恰恰应该是好事多磨一波三折。深入研究后,本人感到策划起义的整个过程最重要的是保密、隐蔽乃至伪装,一旦暴露就等于人头落地前功尽弃,这就带有谍战的特征。隐形在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六路军中的26名共产党员按党中央指示全部是单线联系,他们必须有“草木皆兵人可为敌”的政治警觉,到处都可能有敌人的眼线。对于赵博生来说,首先不能不防的是电台译电员,那可是蒋介石的眼睛和耳朵,译电员看到的听到的等于蒋介石看到的听到的。其次就是相当于鹰犬的特务连长。于是就想抓住这二人的特殊身份设置全剧的悬念:把一帆风顺的起义过程处理成一波三折的戏剧事件。

1.png

大型宁都采茶戏《宁都起义》

2.png

大型宁都采茶戏《宁都起义》

历史即使是这样也不能这样写,因为不符合恩格斯说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细节”。当时的典型环境是赵博生受蒋介石之命前往苏区“剿共”,共产党员隐蔽得很深。相互试探是生死攸关的细节,怎么能这样波澜不惊呢?所以,便要虚构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他俩头上,使得宁都起义成为“一桩不可能发生而可能成为可信的事”,以制造舞台效果。

在不违背历史精神的前提下,对史实进行“挪移”的好作品不断涌现。如《大明魂》把明朝两个伟大的科学家“挪移”在一起,祖冲之和民间医生秀姑移花接木放在一起,是一个典范之作,史实上生前他们并不相闻。《八子参军》也对史料进行了“挪移”,把八子牺牲挪在同一个战场,并把8个叔伯弟兄改成同胞兄弟,把杨父事迹挪在杨妈身上。

2.png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3.png

赣南采茶歌舞剧《八子参军》

所以说,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的创作免不了使用虚构手法。这并不等于故意拔高,也不等于歪曲历史,而是为了“更理想、更典型”。(温何根/文)

编辑:刘玉珏

99.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