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瑞先生的大作《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近日收悉,心怀万分感激之情。文瑞先生、伟明先生、遵贤先生是我在报社工作期间的老同事,在工作或是在创作上,他们都是我非常敬重的老师,现如今我们都已经离开了报社,但都还能收到彼此在创作道路上新的成果,这是多么值得高兴的事。正是有他们在前面笔耕不辍的激励,在学习的路上,让我万不敢有懈怠之心。
(赣州老城每天迎接第一缕阳光的,是端坐城北的八境台。摄影/樊国梁)
壹
书写苏轼与赣州
我万没有想到《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的内容是如此丰厚,可以想象这是一次艰难曲折的跋涉,也是一次兴致盎然的旅程。这本书与文瑞先生之前出的书完全不一样,煌煌五十余万字,参考文献涵盖了史志、谱牒、文集、金石碑刻等六十余种。在孤灯之下,面对苏轼,这位被誉为五千年来活得最精彩的人,既有庙堂之上的纵横捭阖,也有江湖之远的豁达豪放,该如何谋篇布局、如何书写他在赣州的精彩篇章,这应该是最难的,诚如文瑞先生在扉页上的赠语“敬仰苏子”,面对苏子,我们确实也就仅剩下“敬仰”二字了。然而在故纸堆里的艰难耙梳,在“山重水复”的疑窦重重之境,我们更加会为“柳暗花明”的遇见而欢欣。
(烟雨中的江南,一梦便回到了千年前的赣州。 摄影/樊国梁)
文瑞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的前言写的花团锦簇,将苏轼生命中的超然卓立、精神自由、豁达绽放、亲民姿态等一一呈现出来,读来令人振奋不已。文中苏轼这种豪放浪漫的情怀,不由让我想起了庄子,但较之庄子“鼓盘而歌”“叹骷髅”“逍遥游”的出世思想,苏轼又更富有人情味。
从苏轼途径赣州的文字中,可以看出他有别于传统的贬谪文人。苏轼是北宋最高文学成就的代表,他深受儒、佛、道三者的综合影响,思想上可谓博大精深,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至“吾生如寄耳,岭海亦宦游”,再到为宁都孙立节作《刚说》以反驳“刚者易折”之说,在他身上始终蕴含着一种风节的凛然和直臣的仪范。苏轼对待南谪,不纯粹地采取一种哀怨文学的直抒胸臆、发抒不平的模式,在“刚健含婀娜”的风格下,感情的宣泄常常又伴随着一种理性的思考。
( 晓阳迎风出, 千山早露新洗颜,薄雾氤氲袅如烟,一色云天。摄影/樊国梁)
贰
品读苏轼笔下的赣州
根据《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一书的记载,苏轼在赣州约三个月的时间,诗、序、书、传、辞等涉赣诗文达149首。今天赣州的文旅真的要感谢苏轼,他无疑是赣州江南宋城文化中占据C位的文化大咖。从此书中辑录的苏轼涉赣诗文中,隐藏着丰富的知识点——
“谁向空山弄明月,山中木客解吟诗”(《南康八境图并序》)引发的是对“木客”“赣巨人”“客家人”所涉及的地理环境、民系迁徙等的论争。
(台前画堞,碧波清江,城廓叠翠。摄影/樊国梁)
“幽人自种千头橘,远客来寻百结花”《留题显圣寺》、“水底笙歌蛙两部,山中奴婢橘千头”(《赠王子直秀才》),可见赣南的柑橘文化源远流长,苏轼对赣南的柑橘情结深厚,在文学意义上,丰富了“千树橘”“山中奴婢”“奴婢橘”“橘千头”这一指代橘子和橘树的典型文学形象。此外,苏轼更是淬炼出了“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赠刘景文》)的千古佳句。鄙作《脐橙之乡》(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书对苏轼的赣南柑橘文化亦有所阐发。
“浮石已干霜后水,蕉溪闲试雨前茶”(《舟次浮石》)、“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虔守霍大夫、监郡许朝奉见和,复次前韵》),这无疑是赣州茶文化的最重要史料,也同时引发学人对 “储茶” “储君”“储山”“泥片茶”“雪茗”“雨前茶”等等的思考。我近日有幸品尝了龙年海老师按宋《大观茶论》方式制作的宋式点茶,近距离欣赏了今人复原的宋式美学。赣州市文化馆原馆长温何根在其《编剧札记》中对赣南采茶戏的源流线索作了探讨,其线索为:茶树——茶药——茶饮——茶艺——茶道——茶歌——茶灯——茶舞——采茶歌舞——茶戏,今天赣南采茶戏的大放异彩,也可以说是赣南茶文化的源远流长的一个表现。我们今天看《茶童戏主》(《九龙山摘茶)有朝奉的角色,而苏轼在赣州期间与与监郡许朝奉、萧朝奉交厚也算是一种巧合了(朝奉宋朝官阶有朝奉郎,明、清称富人为朝奉)。
(虎头城里人烟阔,马祖岩前气象豪,此处春色超然物外。摄影/樊国梁)
叁
苏轼在赣州的人文关照
“米尽无人典破裘,送行万里一邹游”(《王子直去岁送子由北归,往返百舍,今又相逢赣上》)、“饥来据空案,一字不堪煮”(《虔州吕倚承事,年八十三,读书作诗不已,好收古今贴,贫甚,至食不足》),这是苏轼的平民思想、亲民情怀,对王原、吕倚虽然贫困,但思想高洁的高度认可,他也用实际行动帮助这些人摆脱困境。
“大江东去几千里,庾岭南来第一州”(《题谯楼诗联》)、“山为翠浪涌,水作玉虹流”“故国千峰外,高台十日留”(《郁孤台),这是宋朝士人俯瞰赣州的上帝视角;苏轼眼里的赣州,有美景“日丽崆峒晓,风酣章贡秋”、有美酒“不趁青梅尝煮酒,要看红雨熟黄梅”、有才俊“岂非崆峒秀,为国产俊民”。苏轼对赣州极尽夸赞“虽荒服,郡县必有学,况南安江西之南境,儒术之富,与闽、蜀等,而太守朝奉郎曹侯登,以治郡显闻,所至必建学,故南安之学,甲于江西”(苏轼《南安军学记》)。这明显有别于同期的王安石(为官后未至赣州):“虔于江南地最旷,大山长谷,荒翳险阻,交、广、闽、越铜盐之贩,道所出入,椎埋、盗夺、鼓铸之奸,视天下为多”(王安石《虔州学记》)。
(行走在赣州古城墙,不意间便遇见了古人留下的秀美词章。摄影/樊国梁)
“问翁大庾岭头住,曾见南迁几个回?”(《赠岭上老人》),迟暮之年,再过梅关,苏轼依然可爱至极,每每读来不禁莞尔。
……
肆
结 语
"日丽崆峒晓",此时正值谷雨时节,虔城阳光静穆,万物清明,品味江南宋城的风韵,当从文瑞先生《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笔下的苏轼与赣州开始。(何志清/文)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