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 越 传 统 ,永 葆 艺 术 的 青 春 魅 力
——记 83 岁 的 赣 南 著 名 艺 术 家 李 遇 春
文/十月桃花
花瀑图(中国画) 李遇春
我在一幅《花瀑图》的盛大繁茂里,读到了一位画家的诗意。
四月未央,穿过一场密了又密的春雨,走进赣州老城一条深巷尽头的画室,越过启功先生所题“春云阁”三个大字,迎面碰上这幅气韵恢弘的画作,光是题眼,就蓬勃着一种盎然的生机。
花鸟,呼之欲出。墨色,打破樊篱。枝叶,不浮不浅。花头,层叠交错。空间,肆意豪放。气势,浩浩荡荡。瀑布一样的花簇横空直泻,水墨铺陈的灿烂,写尽了一个春天的旖旎。
有人说,绘画是笔墨世界里的一场心灵独白,我在蜜蜂扑闪的翅膀里,在鸟儿对视的目光里,在花枝背后的影调里,好像更能理解这种说法的意义。
这位有着明显“艺术家特征”的画室主人,著名画家李遇春先生正站在桌前凝心挥墨,对我们的突然到访,略显局促不安。纸上光彩夺目的他,却不善言辞,只是谈到创作和满墙作品的时候,才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从一幅画到另一幅画,从喜欢到执着,从临摹到速写,从油画到国画,从过去到现在,话里话外洋溢着热爱与自信。
阴暗的天和浅黄的灯光,让房间里那些浸染了无数光阴的石器、木雕、茶壶、印章等老物件显得更加沧桑,与画桌上的平板、自拍杆这样现代的潮流融合在一起,像一种穿越,既沉稳厚重,又放荡不羁。
我站在挤满作品的角落里,看他用拿画笔的手娴熟划着抖音,感受到一位艺术家对生活的热爱与执着,仿佛83年的光阴从未曾在他的岁月里老去。一直在想,要有怎样一颗天真未泯的童心和有趣的灵魂,才能画出这样直抵心扉的画作。
一个人的笔墨,折射着理想和现实。年轻时未曾专业学过画的他,师从与傅抱石同样风格的傅抱石表弟许又硕先生,深受任伯年、高剑父、潘天寿、张书旗、赵少昂等名家影响,不断从先贤作品中汲取养分,在55岁那年,用一幅《花瀑图》展示了自己的艺术之春,也叩开了通往艺术市场的大门。
我想象不出,这样一个学测量专业出身的人,要储备怎样的艺术热情与能量,才能让自己的作品充满着如此浓郁的生活气息。
白羽戏清溪(中国画) 李遇春
画花,似有香。画鸟,欲先语。
其实,画自然之性,亦是在画画者之心。画家和诗人一样,需要浓缩自然界的万千美好,才能写出“画中之诗”,画出“诗中之画”。
东山魁夷所说:“我坚信,人的内心没有感情的激动就不可能把风景看成是美的”。这样一个架着黑框眼镜走在人群中并不醒目的人,他的腼腆、谦和与画里蓬勃奔放的气质并不相符,但这并不影响他的作品里透着诗一样的情愫。
大自然是画家的永久模特。从小就生活在赣南这片古老土地上的他,深受千年历史文化的熏陶和客家淳朴民风民情的浸染,还有红色长征文化的影响,让他的艺术创作有了别样的灵感。
纸上落墨,终是一门洗眼养心的艺术。在《花瀑图》里,我看到了他艺术青春的刹那芳华。
对于艺术,最好的欣赏就是美和精神共鸣。在《白羽戏清溪》里,那对振翅欲飞的白羽,以朦胧的意境冲击着视觉,用笔看似简单,其实很难,用巧太过,就会用神不足。在《情绕紫云烟》里,在水墨韵致里,仅仅是一只猫的憨态,就点燃了春天的繁花似锦,这应该是平常生活里的寻常意境。
他说,在画这些花鸟画的时候,总有一个人立在他脑海,无论是几十年前还是现在,那种影响一直都在。这个人就是他的老师,曾经的赣一中美术老师许又硕先生。许又硕先生和傅抱石曾同校学艺,又互为表兄弟,在创作与布局上,深受傅的影响,大胆探索又富有时代气息。
那时的李遇春喜欢到标准钟叔公开的钟表店里玩,途中经常看到一个人坐在门前画画,那人画多久,他就看多久,有时候连饭都忘了回去吃。就这样,惜才的许又硕先生带着他正式走上了职业绘画的生涯。
努力都是有收获的,上世纪九十年代,在一次电影优秀宣传画比赛中脱颖而出,彻底激发了他创作的潜能,从此一发不可收拾。
在厚重的客家文和西洋画之间,他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尝试,把西画的技法巧妙地运用到传统绘画之中,利用光线、色彩的浓淡来表现出动物的传神,融西洋画理于传统笔墨之中,让自己的作品雅俗共赏之外,还有朴拙的自然之美。
情绕紫云烟(中国画) 李遇春
那幅《春宵》画,让我感觉整个春天都在情窦初开。
这幅入选文化部主办全国第八届“群星奖”获奖作品带给我的惊喜,其实远远超越了画作的本身。创作者抓住了事物本质的同时,却能以艺术的形式呈现美好,让人感觉 :“花中有我,我中有花”。
清人恽南田云:“须知千树万树无一笔是树,千山万山无一笔是山,千笔万笔无一笔是笔。有处恰是无,无处恰是有,所以为逸。”此论为山水画之“道”的最好注脚。
如果执意要用散文家的“带入感”来说,我相信一幅好的画,有事先设想,但没有定型,而是随着创作者的思维而变化,任何一种创作的状态都无法复制,就像一个人散步的姿态,不可能复制成他睡觉的样子。
绘画并非只是一种技艺,还有更宽广的领域,熟能生巧者,更能显示出敏锐的观察力,渗透人生感怀。再美好的景都需要不厌其详地去积累、去感受,在实验中去发挥、去探求、去概括,依笔、墨、色、水等综合绘画因素而产生出“出神”的意境来。
他喜欢在研习名家大师的作品中,撷其优秀,求变图新,开创了寓泼墨于写实肌理之中,融入艳丽色彩与新意,大胆地把浓淡,光线,色彩和现代感融为一体,达到力韵与节奏巧妙结合的独特画风,这种大雅大俗的风格,使慕名求画者越来越多。
在谈到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同时,他一再强调对自己作品的理解,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有人说他的画过于市场化,有人说他太西洋化,但不同人所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一幅作品,若只用好和坏去衡量,总感觉不妥,艺虽有殊料,而道一致。
古人也把画品分“神”“逸”“妙”“能”,或置逸品于神品之外,或遵逸品与神品之上。有清晰,有古典,也有富丽辉煌和惊鸿一瞥。
诠释画家的画,有很多途径。无论是色彩还是画面,或者闪现的自然灵光,最终的精神气质是相同的。如所穿衣服,有长有短,有丝有棉,有素淡,有华丽,而所取意义终是不变。
不是所有的名家都能拔群离俗,就像“江山如画”正是不如画,天地阴阳,也是有阴有阳。
春宵(中国画) 李遇春
最青春的一件事,就是绘画。
一个人对一件事的执着是与生俱来的,很小就对绘画有着浓厚兴趣的他,从兴趣到临摹,从写生到修为,一晃就是大半个世纪。
“开始的时候,喜欢对着叔公钟表店里的老物件画,喜欢从报纸上剪下插图来画,画火柴盒封面和电影海报的时候,喜欢对着人物画,再后来的时候,走近赣南这片土地的深处,甚至是全国各地,对着山山水水,对着花鸟植物,对着湖泊山川,渐渐地就成了一种习惯,不画的时候感觉自己很空虚,在业余作画道路上,就这样就越走越远。”
他在说自己经历的时候,把电脑里自己收藏的一些古物指给我们看,这些给过他灵感之源的老物件,让他越发感觉古老文化与诗词的弥足珍贵。
看到墙面上那幅他和前总理李鹏先生的合影,似乎更能理解他在创作上的成就。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李鹏委员长,原国务院副总理邹家华副总理都珍藏过他的作品。还有赣州八镜台上和温相元老师一起合作的赣州八景,让很多人了解了这样一位画家与众不同的风格。
他还喜欢从山川万物中汲取营养,无论是敷色与构图,师古而不泥古,凭借自己的悟性,把古典色彩、现代色彩,大自然的色彩与内心的色彩融汇贯通,看似随意,其实在随意中蕴含着真挚的情感和精神的光华。
在他的百米长卷《百花百鸟图》里,我看到了和他平时画作中不一样的气场,大气,恢弘,画外之音绵延不绝,又晃若置身于仙宇画镜,百花争春,百鸟争鸣,惟妙惟肖。我在触及到画面的那一刻,连目光都不忍移动,生怕一留神,就惊扰了这梦幻般的花鸟世界。
几年前,他在画这幅画之前,光是收集材料和采风就用了半年之余,然后把自己关在画室里,除了吃饭睡觉,就是作画,时间仿佛凝固在百米长卷里,而自己也成了其中的一部分。
为练习眼神和稳固自己的耐力,他每天还要坚持打半个小时的游戏。一卷百米长卷,差点耗光了他的激情,当作品完成的那一刻,他说放下笔,感觉所有的鸟儿都从画中飞了出去。
灿灿秋光(中国画) 李遇春
人生如画,画为人生。
有些画,望着望着,就融入画中,成为画的一部分。每个人都喜欢在自己的意境中构建自己的人间三春色。无论在火柴厂工作的,还是在电影公司画海报,他从未间断过创作,哪怕只是择闲草野花,也是盛景入画。
为了追求意境,历经险象环生,好在他钟爱大自然的同时,大自然也选择钟情于他,让他在写生中几次险中求生。
这么多年来,虽然名气越来越大,可他对美的感受依然不变,依然有自己的心愿,就是画自己想画的画,画自己认为最好的画,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艺术的独特性。
50多年的执笔人生,让他创作了辉煌成就,也贡献着自己的虔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赣州中山书画研究院院长,赣州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赣州市美术家协会顾问,意大利库内奥美术学院外聘教授,国家高级美术师,这些都是他经历的一部分。
早在1990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轻工业部授予从事工艺美术行业三十年杰出贡献人物。获江西省电影院优秀宣传画一等奖正式点燃了他创作的激情,特别是作品《花瀑图》入选八届全国美展后,创作灵感泉水一样汩汩而来。
《一江秋色无人问》入选泰中艺术家联谊会会展,这幅画更是得到关山月先生的艺术好评,也让他在画界名气大增。作品《情绕紫云烟》,《灿灿秋光》,《白羽戏清溪》,《春宵》,《名花夀石共千秋》等分别获得国家级奖项,在青岛,还创办了李遇春艺术馆。
2008年,他的《木槿花》获韩中艺术家交流展特等奖,出版个人专集多部,与人合集的作品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了,光是在国际国内各级书画大赛中获国家级奖就有十几次,省级奖二十多项。被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等国和港澳等地购藏的就有500余幅。
近年来,他的作品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 “一带一路”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40余幅作品为国内美术馆,大专院校、中央广播电台、出版社、杂志社购藏;传略及作品入编《中国当代美术家人名录》、《20世纪国际美术精品博览》、《中国国际文学艺术博览》、《20世纪现代美术精品荟萃》。
大自然不缺美,而是缺少发现,正因为画家李遇春是一个对美不顾一切的追求者,才能在83岁这样的年纪里依然散发着艺术的青春魅力,写尽人间春色,传递自然界的大美与时代的蓬勃发展。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