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者的最高境界,不外乎以文化人、以文载道,让人在文字中轻松畅泳,让人在阅读中学会思考。显然,李伟明做到了这两点。作为全国著名的杂文大家,伟明的文字有着剑的锋芒,他似一位身怀绝技的剑客,“剑”在他手里舞得如行云流水般流畅,让人阅读起来十分轻松。
当下是快餐时代,微信、微博……无不是短章小文在流行。伟明似乎从二十年前就把读者的阅读心理拿捏准了,若讲究阅读效果的话,伟明多半是能拿满分的。
写出来的文字能使人轻松阅读,体现的是写作者的才华与功力。我与伟明同在报社工作时,他经常与我讨论一个话题——文章的魅力究竟是什么?是文字的隽永,语境的美妙,还是思想的深邃?我们一致认为,这些都是需要的,但最重要的是文字的可读性。
文字只有释放出令人阅读下去的吸引力,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另一个潜在功能——予人以灵魂的撞击,让作者的思想得到感应。
一般认为,思想性是文章的魂灵,予读者在阅读中学会思想或引发思考,这是作家的写作使命。仅以伟明近著《松间轻语》而言,无论是第一部分廉政反腐内容的杂文,还是第二部分的思想随笔,每一篇什,无不在教人做一个三观正、有道德、致良知的人。2018年,我在余姚参观王阳明纪念馆时,园中有一尊阳明先生提着灯盏躬身前行的雕像,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那是为他人擎灯领路的形象。我认为伟明也是一位秉烛者,用文字为读者擎起思想之烛,感染和影响读者一起向光明行。
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说:“阅读是一种契约,是建立在对作者和文字的双重信任基础上的。”我赞同这一观点。写作的目的是期望作品能发表、有人读,最好是有广泛而长久的传播。读者对文字有选择权,对作者也有选择权,爱屋及乌,或者先追随其人再追随其文,或者先欣赏其文字之韵再欣赏其人格之魅。作为一名畅销书作家,伟明显然已赢得了阅读者对其人与其文双重信任。他的小说《祥瑞宝莲》一年之内再版六次、阅读者达到七八十万之多,他的杂文集《松间轻语》短短三个月便能一版再版又三版,便是很好的说明。
俗话说人品如文品,作家的形象并不好定义,但总归还是有些共同标签的,比如饱学、勤奋,爱读书、爱山水,有知识、有情怀,疾恶如仇、仗义执言、有悲悯情怀……等等。而这些,伟明都是具备的。
伟明饱学,与他交往的人都能发现他的历史与文学功底很扎实。伟明勤奋,也是有目共睹的,近年来以几乎一年一本的出书速度出版了十七本著作。伟明还是个乐山乐水之人,当年我与他在报社为同事时,他主持策划了以展示赣南山水与乡村风貌为主题的采风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由此催动了他长达十年之久的遍访赣南所有乡镇村落的行走与书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丰饶的田野、坚实的脚步、真实地感受、现场的撷取……这种贴近大地的行走与书写,使他迅速成长为赣南最富实力的作家之一。
在我的记忆中,伟明是个敢于用新闻力量针砭时弊的报人,在报社工作期间,他以记者身份,通过新闻报道,帮助了不少遇到困难的百姓,以至多年后还有人在念叨他的新闻故事。这是他的新闻理想和内在品性使然。现在他不当记者了,但令我敬佩的是,无论在什么岗位上,他都始终热爱着他的文字、热爱着他的杂文,任何时候他都不冷落他的文字,不冷落他的读者。而读者也不曾忘记他,无论他在哪里,都不停地追随他的文字。这便是来自读者的那份契约。应当真诚地祝福这份美好的契约,这份由阅读而建立起来的长期信任的契约,于伟明和他的读者而言,是一种何其美好的美美与共的读写关系!
2007年前后,他阅读《资治通鉴》的一系列体会文章在报纸上连载,被市委有关部门点名表扬,这些文章于2009年汇编成《领导干部读〈资治通鉴〉》一书出版,被全国一些单位列为领导干部阅读推荐书目。伟明一时间名动报界、史学界与文学界。这部包含他十数年学习心得的厚重历史读本,透发着一个作家以史为鉴、从史出发而观照当下的使命与责任,有着超乎一般写作的人文价值与现实意义,其成功显然得之于作者自身修养的深度及其知识积累的广度、思考问题的厚度。记得还在报社与伟明为同事时,我的《赣州古城地名史话》一书出版,伟明曾热心地写过一篇评论,其中有一句夸赞的话,“钻得有多深,立得就有多高”,对我十数年坚持不懈行走、研究、书写赣州的写作姿态及成果给予了肯定。今天,我要把这句话原封不动地赠还给他。我以为,作为赣州最成功的作家之一,伟明是真正做到了“钻得深,立得高”的。
阅读伟明的文章,时常会对他潜行在字里行间的一种沉郁意味生发联想,自觉不自觉地感受着他呼唤的喘息、思想的芒露、目光的焦灼、步子的峻急、心神的急切……恍惚间仿佛看到一个怀揣使命的著者在不遗余力地发出自己的呼与喊、释放自身的光和热。在杂文世界里,伟明喜欢用历史丈量现实,也喜欢用现实筹谋未来,历史、现实与未来这三个时间的纬度,被他用情用心揉和成一个个饱含忧患感的热切希望,又通过一个个汉字组合成一篇篇有温度有情怀的心灵檄文,将迷惑中的你、困窘中的我、泥滩上的他一一牵引,牵往满是希冀的绿色田野。伟明的“钻”与“立”是一以贯之的,正如他的人格秉性,无论岗位、职位如何变化,他对人的率真,对事的认真,对文的较真,始终如一。
数日前,我又收到伟明寄来的新书《松间轻语》。我在朋友圈表达了我的喜悦与感慨:伟明兄是一位令人敬重、有独特风格的高产作家,在他的身上,无江湖痞气却有江湖侠气,无文人酸气却有文人正气。当我用三个晚上粗粗浏览他的新作,并着手为之写一点文字时,想到热爱赣南、通晓历史的伟明兄,曾把岳飞、辛弃疾、陈子敬、李梓发等一批与赣州有关的南宋时期的侠义之士从故纸堆里请出来,一一植入他的小说《祥瑞宝莲》中,这些与国家命运同舟共济的人物,都是忧国忧民的忠义大侠,人人英雄,个个了得,没有一个平凡之辈。我心中忽地涌现出了李白的这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文/龚文瑞)
龚文瑞,笔名文瑞、谷风。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苏轼研究学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副会长。已出版《山水赣州》《客家故园》《赣州古城地名史话》《王阳明南赣史话》《赣南书院研究》《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与赣州》等书籍近30本。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