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二十大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根据省文旅厅《2022年江西省“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市文广新旅局《2022年赣州市“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等文件要求,赣州市文化馆特推出【百馆联动云服务】栏目,请听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胡晓明的讲座《中国抒情传统的核心记忆(一)》。
中国的文学传统从整体而言是一个抒情传统,有别于西方的史诗和戏剧传统。陈世骧率先提出的“抒情传统”论,成为中国文学最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本书是陈世骧相关论著的翻译、结集,首次完整地呈现了抒情传统论的全貌,将为中国文学和艺术研究提供新的方向和动力。
中国文学的抒情传统始于《诗经》。《诗经》的要髓便是音乐。因为它弥漫着个人弦音,含有人类日常的挂虑和切身的某种哀求,它和抒情诗的要义各方面都很吻合。《诗经》之后,在中国文学上是动人心魄的《楚辞》借用一句品评抒情诗的现代话来说,是“文学家切身地反映的自我影像”。以字的音乐做组织和内心自白做意旨是抒情诗的两大要素。
本课程主要讲述了什么是中国抒情传统以及中国抒情传统在书、画、诗、乐、建筑、太极等中的体现。
胡晓明,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终身教授。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华东师范大学思勉高等研究院学术委员、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会长。
著有《中国诗学之精神》《江南诗学:中国文化意向之江南篇》《诗与文化心灵》等著作。主编教材《国学经典专书讲读系列》及主授同名课程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2010)。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