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根据省文旅厅《2022年江西省“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方案》、市文广新旅局《2022年赣州市“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系列群众文化活动方案》等文件要求,赣州市文化馆微信公众号特推出【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之“赣州文化大讲堂”,请听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何爱国的讲座《改革开放和中国文化思潮》。
1978年以前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久,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1978年,中国开始伟大的改革开放,经过40年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中国的综合国力得到巨大的提升,对世界发展和局势的影响越来越大。回顾这段历史,可以清晰认识到改革开放是中国取得历史性进步的根本原因。1979年,邓小平使用了“小康”来描述中国式的现代化。从那时起,这个创造自西周的词在人民心中扎下了根。从温饱到小康,再到全面小康,人民的需求在不断被满足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提高。中国人民的双手创造了今日的成就。人民有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为国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感到欣慰。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师,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人员。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后。台湾大学人文社会高等研究院访问学者。从事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中国现代化理论与进程研究 。著有《中国现代化思想史论1912-1949》《当代中国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式现代化——小康理论及其指标体系研究》。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