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灯”是一种流传于信丰县河东片区,以竹制彩马为表演道具,边唱边跳的传统表演形式。又称“打马”、“打马子”。是最具代表性的客家民间传统表演形式之一。
信丰马灯起源及发展已无法考证。跟信丰本土的戏剧演出有着一定的渊源。
信丰马灯只有“马”和“鞭”两种表演道具,“马”用竹篾、彩布等各种材料扎成,色彩鲜艳。眼、耳、牙、鬃、尾一应俱全。马背、马腹为空心,下面装饰马裙。
道具似马非马、似驴非驴,神采奕奕且不失诙谐。“鞭”由竹竿制成,与戏剧表演的马鞭相似。信丰马灯分“三马”、“四马”两种表演形式,“三马”为一公马两母马结构,四马则是为两公两母结构,由大堂花鼓四个主演出马演出。
信丰马灯表演一般由拜马、报马、跑马、传马花四个内容组成。演员将“马”套在身上,模仿骑马进行表演,边唱边跳。以“打”、“唱”、“摆”、“游”为主要特点,演员走8字形台步、互相穿插,配以快步跳跃等表演动作。
马灯伴奏一般采用唢呐、小钹、大钹、大锣、小锣、小堂鼓等乐器伴奏,打击乐器为多。唢呐为演唱时的主要伴唱乐器,与演员的唱腔相辅相成。
信丰马灯作为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一种文艺表演形式,曾经有过辉煌时期,促进了当地文化、音乐、戏曲的发展,也丰富了当时百姓的文化生活。
-END-
来源:信丰县文化馆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