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本清,名自源,字本清,号性愚。1937年端午生。196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研习甲骨文。现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协会荣誉理事,赣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各体皆能,尤擅魏碑,章草。其书法追求内容与形式、书体的统一,诗情、画意、乐韵的多元和谐。长期从事书协组织工作,以及书法教学研究与创作。素少参展参赛。2011年赣南师范大学设"吴本清工作室",继续从事培养书法人才,传承书法艺术工作。
看吴老师近来的一些作品,隔了一段时间不见,又有大批东西出来。这批作品都是写在大小可以装裱着撕裂开纸范围内的,各种风格题材都有,而更值得学习的是吴老师不断尝试的精神。他大概可以算一个比较善于发掘新工具,新载体的人,到了这个年纪能有一种童心是非常难得的,而这才是搞艺术的人最重要的本钱,用不同的纸写不同的字,然后经过自己动手的简式装裱,实在是一种赏心悦目,可以卡拉OK一下的事。(1996年11月2日)。
吴老师拟明日去深圳进行书法访友,看他的一大批作品,来的都很精到。吴老师年近六旬却有一颗童心,不断的探索各种可能的艺术表现方法,使用各种材料,这在于我所见的搞书法的人中不多见或者是仅有的。而艺术是年轻人的事,人书俱老,只是一种说法,一种比喻,事实上是没有什么老人书法的,老同志书法也是一种特殊现象,艺术需要一种童心,老,只是年龄上的区别,是不能真正说明什么东西的,此后更应以保持艺术童心为生命的主题之一。(1996年11月18日)
吴老来电说他的新理论,可概括为两句,“以正合,以奇胜”,书法的谋篇布局,自当于此讲究。要出奇制胜,但又必须能守正守本,否则便是野狐禅。(2007年10月15日)
看了陈传席谈饶宗颐书法的文字,书法贵“重大拙〞,与吴老电话谈心得。吴老认为还是要加上“精”,现在讲究精到的不多,其实更要紧的是让书法回归传统,再说其他。(2011年12月8日)
看吴老近作:“功崇惟志,业精惟勤”句,章草《心经》,精雅可喜。见吴老写字,心中忽生一题:《笔在空中》,看吴老写字,那个写字的过程比作品更好看,而且过程并不完全是笔落在纸上的轨迹,其中在空中的运行,三维四维,这才是最重要的。那当然,如果能从作品中读出四维的信息,也算是一门功课吧,如此可以论书。(2012年9月5日。在吴老工作室)
聊到字形的一分为二。我问“器”字如何分为二。吴答,以框为一,以㗊为二,有个大的框架在外。此说有价值,不一定拘泥于实体的一分为二,也可能有一个虚的东西在对应着,但如何将此生发出来,形成规则,还需做大量的工作,并不简单。(2012年2月17日。在吴老工作室)
聊到书法的结构怎样分,比如将“衡”字划分为两个部分,行,鱼,器分为二部分,㗊,犬,这种跳出空间断割的方法视点很有价值,如何分?如何合?冲突越大,和谐之后越有趣味。又说起用笔轻重平衡,等等,受益良多。(2016年10月24日。在吴老工作室)
访吴老师,看他最近的作品,他新写了一些“三境界”和李清照的“天接云涛”词。我说刚看到世界杯的一场足球,开场初三五分钟是互相传球,热身,比较缓,进度是在后面加起来的,绿茵场和宣纸一样,都是一个平面,有限空间,一场球赛和一次书法创作,是有限时间,都讲一个节奏,是时间的艺术,球赛是与看得见的对手较量,书法适合文字内容较量,在不注意时有精彩出现,也只有这样才是好作品,《兰亭序》“永和九年”几字写得,并不佳,楷了,可以想得节奏,开球就射门,几无。(2002年6月26日)
访吴老师,说到读帖的事,如何从帖中读出空间和时间,动作和心态,是极有意义的,这样把书法的维度从三维转向四维,也就是书法作品真正的神奇之处。(2003年1月10日)
与吴老聊书法,临帖如何做到结柯的,时间的,肌肉的,如何同中求异,以大同为主,以与大师同为主,都有意趣。(2003年8月14日)
夜访吴老师,看他的书法新作。其中有张“东风夜放花千树…”,我以为很好,有章草味,很随意书法和其他艺术一样,都有一个形式与内容如何结合的问题,寻找好的形式,是艺术家们苦苦思索而难得的,与其如此,则不谈形式,只谈心境,努力提高艺术境界,把内容弄得明白,得其精神,然后让感觉为你导航,让感觉自动的捕捉到最合适的形式,这样说来容易,但也非大家不能的。但在达到这个层次前,也经历了许多的反复思考,比较探索问功夫不会白费的,在感觉中会自然流露出你一生的修养,事实上,吴老师这张是一个新的水准,而在前几个月他还在做一些只有小学生才会去做的写字,抄碑,集字,比较大小,正斜,浓淡,方圆等等,在比较中悟道,在苦练中功夫渐进成熟,以至达到心手一致的境地。书法难说,因为难找到的是正确表述方式,感觉是大同小异的,说到这里,我们就必须努力培养自己的艺术感觉,培厚自己的文化根基,正确理解内容,在高于内容的层面上,让感觉去找到正确的形式,让修养笔墨去表达,这就是书法的难和易,也是上好文章的难和易。(2000年6月14日)
听吴老师讲关于《书法方法论》,这是一个准备在学院里进行的学术讲座,面对大学生们的,但题目是从一个侧面来看学习书法,当然任何东西都有一个方法论的问题,就是如何进行,从何处入手,然后再怎么样。那题目可以收拾一下,即:方法的重要性→方法的分类(正确方法与错误的方法)→如何获得正确的方法→如何运用正确的方法,最后把什么是错误的方法,如何防止。这是从逻辑上来讲比较清晰的,我说,任何一门技艺都是与时间有关的,因此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完成复杂的工作是一门需要训练才能做到的事,时间的感觉,也就是专门与非专门的区别。(1999年12月7日)
吴老师说写毛笔字,启功有几句话当的大用场,大师能用简单平常的话说出深奥的东西来,这就是写字,车与站的问题,是以后要注意的。认识什么是车什么是站,然后决定怎样开车了。有的字有时不仅到站没有停,甚至根本就没有到站,特别是一些转车换站的地方,更要注意哪是一级站二级站。(2005年1月5日)
吴老师说:要先学像某一家,此即入一个流派。正如学唱京剧,必须先像某个流派才行,然后才能开宗立派,否则就叫做不入流。(1996年2月23日)
吴老师来电话,谈书法教育的事情,说电视戏曲频道里的“跟我学”,学生模仿老师,要么太够要么不足,我说也就是两类人:聪明人会自作聪明,往往太过,笨人往往不足,悟性极为重要,不只是艺术。吴老说,教学生能从对方的眼神中看出他得到多少东西,这也是很有用的。谈到邱振中的书法理论以为太多,我说对现象的归纳提炼是一个理论家的基本素质,怎么抽象太有讲究,有方法论的问题。(2010年6月1日)
听吴老谈临帖,要善于比较,要明白为什么,而一个优秀的帖子,你可以从中读到许多东西,就怕你不能读出来,读出来了才能写到,否则自然不像。(2008年4月10日)
吴老聊到书法教育,归纳了一下。三到:眼到,心到,手到。与此三到相关的是三问:怎么样?为什么?怎么办?这其实对学习其他艺术也一样有价值。训练要难能可贵,然后要知难而上,创作要以希为贵,因此要扬长避短。吴老师教学几十年一个很好的地方,就是善于观察区别和总结,此即为善于学习同一意思,但归纳提炼以后,可以给更大范围的传播,在更多领域中应用。天下的道理都是差不多的,就看谁说的精彩,当然也要嗓门大。(2011年2月25日)
吴老来电,说书法四种:描出来的,摆出来的,长出来的,养出来的,以植物喻之,很得体。(2011年7月29日)
有雅好书法的人拜访吴老,吴老问:你临的哪家的帖?答曰:当代名家某某。吴曰:没有营养,也没有毒,但确实不值得。归途中,在车上我对吴老说:耗费人时间的就是有毒。(2012年10月10日。在全南)
与吴老聊书法,到可道,展开来说,什么是到,为什么要到?怎样到?到哪里?意到笔到,只有到位才能到味。(2014年3月31日)
陪吴老到宁都中学讲课,题目是“简易学书,认真写字。”是夜,与吴老聊书法,谈经典是不是完美的。吴老说,没有完美的艺术,兰亭,祭侄稿,寒食帖,经典也是有缺点的,而且缺点也是经典的一个部分,不能改正,也无需改正,甚至不必指出。(2014年4月11日)
吴老在赣州三中讲课,题为《做,问,学》。他如何做学问,如何做事,如何做人,以书法为例讲的太深了一点,但许多语文老师特别感兴趣。(2017年3月22日)
吴老师说,即使是京剧玩票也得努力字正腔圆,有板有眼,真正的美是不吃力的,让人舒服的,所以要经过一些目标去实现的。(2017年6月1日)
写毛笔字,按吴老的说话,慢些,特别在提笔收笔处,再就是提笔写字,大多数的人都忽略了这个“提”字。你不能提着笔写字,则容易拖着笔划线。线可能直,但是僵,没有弹性,此亦吴老书法心要。(2018年6月7日)
见吴老写《十二花神诗》,旁观,感受其运笔的趣味,他的笔走游丝,力道都在里面,而没有别的书家那种张扬跋扈。这样看来许多好东西的运作过程与效果不一样,包括执笔,有人说要有力要握得紧,那样也是不对的,执笔要活,松,不能死,这也是从吴老处得到的,当然,人们以你所写出的东西来论你的说法,而不是反过来,其实二者只相关不平行。(2020年10月23日,在吴老工作室,)
看吴老师新临的一些魏碑,感觉老先生用功勤奋,而且得法。勤奋的人很多,但得法的少,都急躁,不能依序而进,搞艺术要耐得烦,做任何事亦然。(2010年5月8日)
谈书法如何用力等话题,有方法论的价值,和吴老师对话能找到一种对话的乐趣。(2015年1月18日。吴老工作室)
见吴老新作,有一些金文临写,有新面目。吴公亦自有心得,认为需要有文字学基础才能写好,而且笔画不能太均一。我说书法是一种从结果进行教学的东西,后人都去临帖,要临得像。山顶在哪儿,但怎样走,路径则由师傅指教,问题是师傅也没有到达顶峰,只能在某一个更高的地方告诉你怎样走上去,如果有人能从过程中教学,指导,应当是一种创新。(2016年3月17日。吴老工作室)
到吴老师处,他正在切照片,一些新作,不乏上品。吴先生书作,有自由之态势,对于一个传统功力深厚的人来说,此点尤为重要。“路子正,心气灵,天大地大。”一张书的拳谱,何止是打拳,一切如是,所谓一通百通。(2002年10月1日)
在吴老师家喝茶,看他写字。有两点想法,一是在标识作品的尺寸时,应该表示出创作的时间段,时间参数是个非常重要的指标,不逊于空间参数,我们为什么临帖会有只得其皮毛之感,就是不能把握节奏,书法是时间的艺术,与音乐相近,因此是有时间常数。原来以为写狂草必快,其实有时也缓。第二点便是纸,书家要敢用有挑战性的纸,对付纸的变化放出手段来,才能出精彩处。纸的使用,比笔还重要,有变数才有艺术,有对问题的处理方显的高明,而用钢笔写字,纸笔都少了变化,太可靠了,就不易瞬间点燃智慧火花。(2002年11月22日)
聊临帖入门,如果直接临碑,拓片,容易写的刻板.少生气,所以要从别人临的墨本入手,有了些基础,再临什么《张黑女》《张猛龙》都行。(2004年11月3日)
早茶后在宝安青少年活动中心,吴本清讲《学书之路,临帖之法》。讲了一个小时。曾祥委教授归纳为“亲切,专精,实用”,归纳很到位。而吴老对临帖有许多见识,都是自己体悟到的,原创的,独到的。学书法必须会临帖,不会临帖就等于没有入门,哪怕你写的再好。吴老不主张通临,对选中了的帖,要异中求同找规律,同中求异看变化。看字要整体看,识势,建立第一印象。再细看,发现特点,发现新的东西。(2006年12月10日)
在吴老处聊书法,谈了些东西,很有意思。书法要教人几招便可以对付,但不能多,不能细,而要根本上好,然后再有一些属于高级的东西,没有这些高级的东西,也拉不开差距,这边是易学难精,要求写字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有没有这些东西的?应该有的,好的老师可以使你几步到位,而精彩的地方只在于个人才气了。(2005年11月28日)
陪人去拜访吴老师,带了一堆作品,吴老对这些作品的批评,在我看来是很好的。从总体章法到局部用笔,都有点评,尤其是以“钢丝”说最佳。即不要看到人家在钢丝上翻筋斗,得了不少掌声,你也去翻,功夫不到会出丑,高难度的东西容易得到喝彩,但更容易让人喝倒彩,另外也讲了一些临摹的问题,如何读帖的问题都不错。(2006年2月12日)
访吴老师,听他的三点:传统功力,现代气息,个人风格,作为书家应具备的三要素,这还是很有点意思的。(2006年8月11日)
在吴老师家中,有书法家来访,也谈谈文化,吴老师说书法的沾墨,换行等等,一幅作品不要总是在每一列起头的地方沾墨,有时要把墨用尽再扭转挤压着写几个字,有时在还有墨时又沾些墨,这样笔墨就丰富了。但不能写几个字沾一下,写几个字沾一下,就同走路,不能走几步又提下鞋,走几步又提下鞋,自己也难受,别人也不好看。既是批评,也是金针度人。(2000年8月18日)
【未完待续......】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