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书法家吴本清教授如是说(下)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书法家吴本清教授如是说(下)

时间:2022-12-25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吴本清,名自源,字本清,号性愚。1937年端午生。1961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中文系,曾在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做访问学者,研习甲骨文。现为赣南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协会荣誉理事,赣州市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书法各体皆能,尤擅魏碑,章草。其书法追求内容与形式、书体的统一,诗情、画意、乐韵的多元和谐。长期从事书协组织工作,以及书法教学研究与创作。素少参展参赛。2011年赣南师范大学设"吴本清工作室",继续从事培养书法人才,传承书法艺术工作。

image.png

陪吴老师去看《赣南书画名家精品展》,听他点评作品很有收获。总体来说还是个眼界的问题,艺术需要批评,没有批评,也没有进步,在批评家缺席的时候,艺术家有时便不知道自己,不由自主的跟着时尚走,跟着时尚走比跟着感觉走更为糟糕。要沉下来,默默的弄个三年五年,专门师法大家,才有办法。(1998年10月29日)

听吴老师说苏黄米蔡,认为蔡是不能同前三家相比,书法说到底最后是写修养,而前三家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而且不止在一个方面。艺术都是相通的,如苏东坡,则更是别人不能望其项背的。修养不是一日二日之功,不是别人能教出来的,只能在大师身边熏陶或者在古典中游弋。啊,吴老师又说,音乐家,为什么每个歌唱家能每天早上练个‘啊~~”,而书法家不能每天练“一”的基本功?嗯,这是个问题。音乐交响乐的结构和书法是相通的,既有主旋律和变奏,每个乐章都有自己独到的功用,此说可以延伸。书法更多的是与音乐相通,与画相邻。(1997年1月28日)

1.jpg

听吴老谈书法,他说兰亭序中有些用笔,只是因为是王羲之,所以才可以这样,别人是不可以的,而且即使是王羲之,也到了边界,(你写的居然有过之,更不可)。由此引申出点新意,即经典之所谓经典,也只是整体经典,并不是任何一个局部都如此,学习的时候要把握整体,而局部,有些不足,有些太过,是自己必须明白的,或者老师必须指明的。这点平时人们不敢说,有点妄议经典。这十分可怕,其实只要是人便有可以平视的地方,而如何评说,则看眼光和环境的。(2009年1月7日)

见吴老写宁都某校训“求真臻善,经世致用”,又见有寐叟味的“三境界”,此亦吴老七十后的书风。所以提出个问题,为什么书法家都在晚年,喜欢奇崛,雄健,苍老的风格,衰年变法吗?但王羲之王献之却不曾有。吴答:年纪大了,关节不灵,别的都可能是假的。这话别人也不会告诉你。一句道破天机,回归到人的自身,此是难得一说。我曾说国画不能太大,因为用笔有人自身的局限,你只要是写,就不可能写那么大,此理亦然,将世间事回归到人自身,则近于真。(2017年4月25日,吴本清工作室。)

看吴老新作,有好几张草书,我说草书不能有“横行”的感觉。又说及“用笔”,吴老师特别讲究节奏感,此为其他书家不太重视的,而这一问题,一旦拈出,就直接与书法强调动感,活泼或者生活联系起来了,颇有价值。看他临高二适的几幅字,特别强调整体的潇洒舒畅与个别字笔画的凝重迟缓,一味的轻和重都是不好的,要想甜放点盐,真理都是朴素的。(2017年5月17日。在吴老工作室)

吴老写一笔“虎”,特佳,末笔气势犹壮,写时速度快,千钧力下,却在与其他笔交叉处有避让,简直是立体交叉,非一日之功,如不现场见,几疑为用心思考设计也。(2017年8月19日。在吴老工作室)

吴老说书法是要提得起笔,该下几分力就几分力,有些人的字不是写的,是画出来的,用笔拖着走,故少书法味,画家的笔墨境界最高也是讲究“写”,只是可怜人未省也。(2018年12月12日。到吴老工作室)

转一篇吴亮的文章给吴老师,因为吴老也说过身体对工具的感觉,是人在创造艺术,所以许多现象都要回归到人的生理条件上去,好的笔墨一定也会带来肢体的愉悦。(2019年4月22日)

继续昨天的话题,关于艺术以人为本,回到人的原点上,因此也不宜画大画画超大画,这既不合肢体,也不合视觉,但没有人感兴趣,只好与吴老对谈。(2019年4月23日。吴老工作室)

陪吴老在市图书馆看展览。赞吴昌硕,说书家的画与画家的字,还是前者胜。故对黄宾虹的书法有看法。舒同字出颜体,参以何绍基,但有未精到处。刘艺书作不错,用笔不到位,其他作品也多有妙评。关于收笔,有空中收笔,回锋。大师的作品有时也有不精到处,学可以,但如再夸大一点,就不好了,常人难以把握分寸。固学书法,应学风格不那么强烈的。从唐楷入手,字大,魏晋小札,字小,不易觉察,除非一路攻小楷小行书。(2019年8月14日)

2.jpg

曾问吴老对知堂的书法如何看,他写了二张纸,比较周氏兄弟的特点,有意思。(2005年12月1日)

访吴老,听他讲《丧乱帖》,他认为不下于《兰亭》,临写“丧乱”,其几个字,临几个字也是好的,临一个字能得一个字,便是非常了不起。如“何言”,是在草书中如何处理各个笔画,在心中应该有数,知道这是在写什么,为什么,等等,多有讲究。又说到李邕的《麓山寺碑》,一个字,“事”字的讲解,也多有收获。写字临帖,不能不用心,这才是道理,一两个字讲起来,即成文章。(2006年10月28日)

2006年2月24日。在吴老家中聊聊文章,见其用美工笔,写了两大本,书法,以章法取胜,有无布置之巧是书法中的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其实还是应该有些布置,但不要让人看出来才好,要巧到无人知。

image.png

吴老师示以新作。感觉到了他的书风在变化,是60余年临池墨研的逻辑延伸,但需要更多的书外东西支撑。(2011年5月27日)

看吴书新作,其大幅《沁园春雪》有许多新面目。吴老七十五后书风又为之一变,以笔法中参差多态,不拘一格而最显著,故视觉冲击力和耐看二者兼得。(2011年10月23日)

在吴本清工作室看其新作《牛渚西江月》。有新意,老辣,苍劲奇崛,己至“沈雄雅健”境地。(2012年9月26日)

看了几幅吴老师早年作品,正在上坡路上的,青涩年华,多有可取处,后来有段时期,笔墨更加精到 , 但有时反而拘谨。近十来年,就通脱了,有些禅味。(2018年5月25日,吴老师工作室)

看宁都起义博物馆,展品中有吴老当年写的东西,楷书,极其精到工整,而不认真看还以为是铅字印刷。(2013年8月25日)

3.jpg

见吴老新书《秋兴八首》,长卷,更精致,吴书沉稳,讲章法,我也以为应有章法,不宜太率性而为,因为一个可以“率的性”难以养成,养成了的又不会以为可“率”,会懂得谦卑,真正率性而为的是街头的精神病人。(2013年9月14日,吴老工作室)

送去吴老所题签的书,看近作,还是那个观点,把章草和魏碑结合起来,自成一体。(2015年10月14日,吴本清工作室)

见吴老在地上摆了一堆字,他在形式上追求一种新的东西,引进了“朱批”的形式感,看上去很有些味道,但是真正的书法其实还是在字的用笔和章法上。在形式上的创新,我们还是可以慢点来,但吴老可以。(2009年12月28日,吴府)

看吴老书法新作。魏碑,有了新面目,是独抒机杼的,这也得益于他前几年临的几本墓志。能在魏碑中写出新面目来,确实不太容易。吴老能达此境界,其源盖广,也为我们在学问中作出成就来提供了例证。有一横写行草,极有味,可称为逸品,我认为这种方式也可以用于写招牌,招牌字是一种标示,未必好认,但是要有视觉冲击力,并让人回味和思考,说明内容,可以用释文。(2004年6月5日,吴老师家)

吴老新写魏碑《观沧海》,有味。孟德此诗,简单明快,沉雄悲凉,不假雕饰,有帝王雄阔气象,后世诗人对句子多有锤炼,却没有这种味道。书法也是一样,越到后来越多人工,艺术是与艺术规则的反动,所以书法家总是在向古人学习中进步,而每一种进步又必然成为新的里程碑,此里程数又是与古人的距离,一门向后看的艺术,一门是处皆悖论的艺术,实在有趣。古人最好的书法作品都是随手或者说不是为了艺术的,实用加上点好看些,就让今人崇拜的不得了,个中原因可以深思。(2004年6月11日)

访吴老,见他的书法新作,说打算写点小品书法,配点短文,在报纸上开一个专栏,很有新意的。(2004年8月27日)

同徐青嵩在吴老师处看字,徐说,吴老师的字,最近有些新东西,在学沈曾植的用笔,参以章草。看了一些作品,确实是大有不同,但更有意思的是一张纸和一本习字本,习字本,是从100多部碑中临写的,边读边写,找到各种感觉,这是为了写朋友的一幅作品,即一块墓碑,这里能让人感到的是一种下苦功,对艺术境界的追求以及认真对待自己作品的精神。那张纸是写了一些相近的字是从名家作品中选出来的,其实这是在是研究再思考,书法家要思考,要有思想,这很重要。不把一批东西分析透彻,不对最高境界作出某种理性的思辨和追问,就很难达到,要明白高在何处,要明白路在何方,思考是必须的。徐青嵩说:吴老师在找一种使自己舒服的东西,此言有理。(2000年2月28日)

4.jpg

image.png

带了几张字去拜访吴老。他只说要练笔,关键是笔不到位,没有笔意,用笔不到位,便有种种的问题,笔势太弱,章法,结体太乱,太花了,便不好,如果要写好字,建议读《圣教序》和米䒥的《苕溪帖》,可以得到笔,有了笔时,才好说“字”。( 1999年11月27日)

用吴氏之笔法,得“指挥(指头挥洒)〞之乐趣,写一纸,请吴老师指正,吴老认为要写得老实,一个字一个字一笔一画写得到位,建议临钟繇。我问用什么笔临?“羊毫,一般都用羊毫,”吴老师说。(2013年2月3日)

吴老师他对我写的字有批评,他的说法也比较特别。他认为我无须多临帖,那是对书法家的要求,只是希望我写字时能认真点,把笔画写得精到一些,不要太草率,这样也就可以看得过去了,从智永的千字文练起,多有帮助。字写大点才能笔墨完备。(2001年7月15日)

请吴老看看我新写的几张字,这是按照先生“写慢点,写精到点”的指示办的,果然大有长进,下一步是处理好“转折”“竖笔”的问题,内行人指出问题,大事师一点到穴,这是不同的。学习为什么要老师?厉害的老师不是漫天说法,让你觉得有理但无处下手,厉害的老师是四两千斤,让你从可以切实做的地方去做,稍稍一动便出效果。去掉错误是进步的开始,去掉常识性的错误是可以看得见的进步。(2001年8月15日)

同吴老到马祖岩宝兴禅寺。春风拂面,请吴老看我新近写的字,吴老说,收笔要慢一点,不要尖。我说好,就记这一点,先改掉这一点。(2018年5月1日)

吴老来电,说看了我前日书写的《桃花源记》,认为字不如前些天的,关键是太认真了,板了,建议临一段时间钟繇的,那种写法和字形适合你,并且又能治好那个结字的毛病。汉字应该是扁的,我这些字写的长了些,此种对症下药的说法,是明师指导,明医治人,非常感谢,决定临几个月再说,看看能不能有一寸二寸的提高。(2018年12月6日)

带一副字请吴老指教,他说了许多鼓励的话。缺点是仍然在末笔,没有运笔交待,特别是捺笔,笔势间要有交代,到了这里,以后怎么走,与下一笔的关系 ,也可以是下一步的来源,这样字就不会各自立了。另外,不要画圈,大圈套小圈是不对的。在曲笔中一定要有直挺的部分,此为心诀,当记取。我说我是在吴老师这里找缺点,写字是做减法。吴老认为我是在他这里获益最多的人。呵呵!(2018年3月14日,在吴老工作室)

image.png

吴老对书法教学有八个字的总结:“教学之道,简易为要”,常以妙喻度人。例如谈执笔:“执笔如执箸,灵活得力即可”,谈运笔:“行笔如走路,要稳健而轻松。切勿大力跺脚,亦无需蹑手蹑脚。”(2020年5月17日,在吴老工作室)

5.jpg

吴老读帖要诀如下。

一、识体势:朦胧扫视,整体感受,目击道存,培养敏感。

二、知分布:目光游移,左顾右盼,上下关联,全面把握。

三、明笔法:定睛审视,体验笔法,笔试往来,察其精微。

四、存心象:闭目静思,肌肉记忆,形成定势,以成心象。

(2020年7月5日,在吴老工作室)

近年来,行草书风行。吴老说,学习行草要从小篆入手。篆法宛转能解转折之难,笔墨匀实可戒力弱之弊。(2020年6月14日,在吴老工作室)

image.png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100.jpg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