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似有起点而没有终点,春夏秋冬,四时更替。在时光隧道里奔跑的你,如果突然停下,缓缓转过视线,回望一下岁月的痕迹,你会发现些什么呢?那年的六月,那天的太阳照例早早的就露出了脸厐。笔者邀几位好友拜谒了赣州近郊的狮子岩、燕子岩。狮子岩、燕子岩与通天岩、马祖岩统称为赣州的“四岩” 皆为远近闻名的佛家圣山,可谓如雷贯耳。通天岩、马祖岩曾去参观过,而狮子岩、燕子岩却从未“谋面”, 尽管骄阳似火,早上八点就汗水叠叠,但也难不倒我们回望幽深时光隧道的决心。
我们先奔燕子岩去,车停山岩下一棵硕大的古樟树边。拿起相机和背包沿上山道路前行,登山道虽弯弯曲曲,但两边松林茂密,不时可发现几段长有藓苔的古旧石阶路。要论登山的感觉,现修的游步道显得太平顺了,似有走古旧石阶路的冲动,但终究走的还是平顺路。走到路尽头一座寺庙豁然展现在眼前,这就是多年渴望探究的燕子岩寺。仔细观察,寺院坐落于一山岩顶端,顶端下的天然岩洞就是寺庙的大殿,整个岩洞呈椭圆形,似燕窝。长约三丈,高与深各丈余。“燕子岩寺”几个大字位于庙门上方,大殿前边置有一硕大的香炉。环顾四周,院落不大,僧房数间,安排还算得体。与寺内主事的陈师傅交谈,得知燕子岩位于赣县储潭乡幸福村肖背坑,距赣州市区大约7公里,距赣县县城约3公里。该寺始建于隋唐复建于明代,方位座东北朝西南,开山鼻祖为赣县茅店镇人叶明宗。站在远处观望燕子岩,其左右两边的山梁就像燕子的两翼,寺庙则位于燕子的头部,因整个山势形象飞燕而得名燕子岩也。观墙上陈师傅画的简笔略图,确实很形象地凸显出展翅的飞燕,这是其独特的天然景观呢。
大殿门两边的对联曰:“佛祖师师师显灵鼎盛千秋 燕子岩岩岩美景名扬万载”。细读此联,我们几位都觉得有些不对劲,从地名来破句,“燕子岩”应在前,从对联的韵脚来说“鼎盛千秋”应在后,所以我们认为正确的对子应是“燕子岩岩岩美景名扬万载 佛祖师师师显灵鼎盛千秋”,意为燕子岩及其周边的其他岩景色都美,佛祖师及其周边的其他岩的祖师都灵验。沧海桑田,屡建屡毁,屡毁屡兴的寺院,为福佑四方信众而存在,附近的客家百姓笃信神明的灵验,历史的绵延,传统文化的浸染,时光隧道始终流淌着过去与现实的粒子。在燕子岩,我们巧遇了附近镇里来燕子岩寺拜佛还愿的郭氏父女,女生今年如愿考进了大学,特高兴,买了一卷特大的爆竹鸣炮谢神,再点上香烛跪拜。寺庙一侧的小路上铺满了长长的红纸屑,也意味着该女生及其全家的生活道路,将会红红火火,一路幸福!
下了燕子岩,沿柏油路往县工业园方向走五百米左右,就到狮子岩。狮子岩位于赣县梅林镇上庙村,与燕子岩其实是隔两处山包而相望呢。狮子岩,古时称“九仙山”。因远观如一巨型卧狮而得名。踩着茂密松林的蛇形小道绕行而上,片刻便来到了狮子的腰部,此处翠竹婀娜,景色宜人。转过山角,山腰峭壁一小台地处,—个黑幽幽的天然石洞突显在眼前,洞内宽大,长约30米,阔约17米,高近10米,内有石室数间。据《搜神记》记载,与轩辕黄帝同期的广成子,利用天然丹霞地貌形成的山洞而筑室,并在此修身养道,羽化升天。不知何故何时,道士离去,僧人驻锡,仍就原岩洞建寺,名为“云仙寺”。岁月更替,世事无常,屡毁屡兴的寺院,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更名为“普光禅寺”。
狮子岩的岩洞比燕子岩的大得多,“普光禅寺”是就岩洞建寺的,所以人为施工痕迹亦少的多。在岩洞的左侧,还保存了一眼水井,其井内壁似田螺壳一样一圈一圈的,故曰田螺古井。寺前一只硕大的、明末清初时期的断足石香炉和岩洞内几品残存的题刻,似乎在向游人示意它的悠久历史以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道人广成子是中国传说中寿命最长的人,他活了1200岁。晋葛洪《神仙传》卷一载:“广成子者,古之仙也,居崆峒之山,石室之中。黄帝闻而造焉,曰:‘敢问至道之要?’……广成子答曰:‘至道之精,杳杳冥冥,无视无听……无劳尔形,无摇尔精,乃可长生……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故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译成白话就是说,广成子隐居于崆峒山的石室中修身,以长寿闻名。黄帝非常羡慕,就去拜访广成子向他询问长生之道。广成子回答黄帝说:长生的精要,就是要远远离开那些深沉劳心的思考与谋划,不去见,也不去听。不去劳损伤害自己,就可以长寿。我就是持守着这—方法,使它们处于统一,所以活了1200岁,身体还没有衰竭。
广成子的“静养”论,似乎是射向“生命在于运动”的重炮,想想现实也确实是刻意追求每日多少运动量的人,常常是伤筋动骨,有几人是长寿的呢?就动物来说,也是注重“静养”的龟鳖类才万寿无疆啊。
站在一块台地前,向南方眺望,青山叠翠,远山逶迤飘渺,思绪也不免向幽深的时光隧道穿越。既然黄帝都向广成子讨教长寿之道,那么广成子也是与炎帝、蚩尤同时代的人了。据传说蚩尤是生活在长江流域即南方的部落联盟首领,黄帝居中原一带,炎帝居山西、河北、山东、江苏一带。有学者推测《山海经》中记载的赣巨人,就是属蚩尤集团生活在赣南的一部分,蚩尤与炎帝交战,赣巨人部落参战,后裔在江苏生存,所以江苏便有了一个叫赣榆的地方。《逸周书·尝麦篇》述说,蚩尤驱逐炎帝,炎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轩辕黄帝战蚩尤,是中国上古时代极其重要的事件。黄帝胜利之后,一统中原地区,成为华夏正统。
赣州的于都县有盘古山、盘古庙,会昌县有盘古村、盘古隘、盘古嶂等等地名。北宋的《路史·前记一》载:“今赣之会昌有盘古山,本盘固名,其湘乡有盘古堡,而于都有盘古祠,盘固之谓也”。 有学者推测盘古大仙亦是在我们赣州孕育的。盘古是中国古代南方各民族传说时期中开天辟地的神。他最早见于三国时徐整著的《三五历纪》中。其后,题为梁任昉撰的《述异记》称盘古身体化为天地各物。传说在天地还没有开辟以前,宇宙就像是一个大鸡蛋一样混沌一团。有个叫做盘古的巨人在这个“大鸡蛋”中一直酣睡了约18000年后醒来,盘古凭借着自己的神力把天地开辟出来了。他的左眼变成了太阳,右眼变成了月亮;头发和胡须变成了夜空的星星;他的身体变成了东、西、南、北四极和雄伟的三山五岳;血液变成了江河;牙齿、骨骼和骨髓变成了地下矿藏;皮肤和汗毛变成了大地上的草木;汗水变成了雨露。盘古的精灵魂魄也在他死后变成了人类。所以,都说人类是世上的万物之灵。
再来看看“赣”字的本义。据《尔雅》、《说文解字》,训为“赐”、“贡”二义。《论语》中孔子的学生“子贡”有时也写成“子赣”。由上而下赠与的“赐”和由下而上纳奉的“贡”,天地交感(赣),化孕万物。也就是说赣州大地乃孕育之地也,孕育了人文始祖盘古、孕育了长寿之星广成子、孕育了赣巨人、孕育了风水鼻祖杨筠松、孕育了禅宗大师马祖道一、孕育了理学大师周敦颐、孕育了心学大师王阳明、孕育了赣南新政的蒋经国等等等等。可见赣域之地的山川是何等的神秘、文化是何等的厚重哦!
回到现实,赣州的“四岩”中数通天岩发展的最好,已是国家级4A级风景区了,寺庙道观还是要名人捧啊,通天岩因有王阳明、苏东坡、阳孝本等一大批文人墨客的题刻而蜚声海内外,一曲“青山随地佳”就引来无数的和者。马祖岩因了马祖道一的名头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就剩狮子岩、燕子岩显得默默无闻,岩上几乎就没什么题刻,来朝拜的亦多是附近的居民。“四岩”的地理位置、海拔高度各有差异,即狮子岩位于山脚下,燕子岩位于山顶上,而通天岩、马祖岩则位于半山腰。可见高了低了都差矣,以上下交通的中部——和谐之地为好。从风水学说的角度来看,其实是通天岩、马祖岩的堂局宽广,适宜发展,而狮子岩、燕子岩的堂局太逼仄,对发展有所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生活的逐渐提高,市政府已启动了水东片区的建设工程。未来的狮子岩、燕子岩将以良好的资源优势与和谐钟塔公园、马祖岩佛教养生园区等一并规划,建设成六大功能区,即低密度住宅区、梅文化区、佛教文化区、苗圃基地、旅游休闲度假区、运动体验活动区。将来的这一片区域将是融生态、游览、科普、休闲等功能为一体的城市休闲景区。
古寺钟声亮,山高月照明。遥想将来,狮子岩、燕子岩的周边将是一个有山有水、宜居宜遊、交通便利、鸟语花香、生态优美的福地哦。此时,和谐钟塔之钟声棸然响起,浑厚的钟声悠悠扬扬的传得越来越远了。
曾平,笔名甄屏,江西理工大学宣传部原新闻中心编辑,现退休。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赣州市作家协会常务理事、赣州客家联谊会理事、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会员。文学作品有短篇小说及散文散见于《赣南日报》《今朝》《客家摇篮》等。著有《客乡寻根集》《客家轶闻趣事录》《我们的故事》等著作。
· 完 ·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