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礼地木屋蕴古风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礼地木屋蕴古风

时间:2023-04-01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1.jpg

礼地,木屋组合的村庄。

石城县高田镇岩岭村有一条经礼地到福建宁化的古驿道,驿道两旁那一幢幢酱褐色的木屋,就像一排排刚出土的文物,它厚重、古朴的气息,传递出中原古建筑文化的信息。

2.jpg

通向木屋二层的楼梯。

岩岭至宁化的古驿道,是客家先民从赣南迁徙到闽西的主要通道之一。那时,先民们无法在一天之内穿越这条林木掩映的驿道,只好就地伐木搭寮,歇息过夜。随着时代的变迁,这条杳无人烟的古驿道旁有了伐木开荒者,于是这种原为防兽、避风躲雨的寮棚,逐渐被改建成了伐木稼穑者的民居。

3.jpg

木头搭建的晒场。

这种建在石砌平台上的木屋,没有一砖一铁,全部由竹木架构榫接而成,它的整体空间不大,“四扇三间”式形态居多,中间的大间是议事会客的厅堂,厅堂两侧为住室。厅前安装双合大门,屋前多有一口供洗涤、消防用的水塘。

4.jpg

为隔离火烛,礼地人将谷仓单独建在主屋外围。

木屋一般为两层,楼梯大多设在屋外侧,楼上三间都是住室,楼前的阳台(吊楼)除了有着晒物等实用功能外,弧形的栏板上雕绘着种种图案,颇有审美价值。厨房、谷仓、牛栏、猪栏、禽舍、厕所等附属建筑,分别另建在主屋周围,人、建筑与环境相互依存,和谐统一。

5.jpg

挂在木屋墙上的斗笠、蓑衣、牛轭等,洋溢着客家农耕文化气息。

从历史角度看,礼地木屋的建筑形态,是中原古建筑印记在新环境中的延续。虽然在发展过程中因建筑者的创造、主人的喜好,使建筑风格有所突破、发展,有了一些相对特殊的地域风格,但它的主要特征自产生后一直延续至今,已经成为客家人独有的一种传统建筑文化。历经时光洗礼创造积累的木屋建筑技艺,是客家人的一项重要文化资产。

6.jpg

独特的木屋宗祠。

随着时代的演变,礼地木屋日渐式微。现在,石城县已将部分典型的木屋加以修缮,作为客家人的一种建筑文化和历史记忆保护下来。

7.jpg

置身礼地村中央,仿佛穿越了时空。


—END—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叶焱文

初审:谭云丽

校审:陈静

审核: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