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羊角堡背靠绵绵大山,面向滔滔湘水,地势十分险要。
羊角堡又称“羊角水堡”,位于会昌县城东南约70公里处的筠门岭镇羊角村(昔称“羊角水”),这座赣南仅存的明清时期的军事城堡,规模宏大,历史上对保护当地客家人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平安堡”。
②堡内居民用“洗手礼”礼待远方来的客人。
明代中期以后,闽粤赣边地区盗匪猖獗,羊角村一带每年都要遭受劫掠,当地居民为保身家性命和财产安全,联名上书官府,要求将原屯兵防守的提备所扩大为城堡,提高防御能力。南赣巡抚虞守愚经实地考察,认为在这里筑城堡具有重大战略意义,于是上奏朝廷,很快得到批准。
③在堡内周氏宗祠,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祖仪式。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由虞守愚、兵备副使薛甲和会昌守备等官员组织,在当地民众提供的物力、人力支持下,羊角堡开始修筑,仅用两年时间便告建成。城堡辟有东、西、南三座城门,其中东门直通湘水,上镌“通湘门”三字。据史料记载,城墙“周三千尺、高三丈”,有垛口564个。整座城堡占地7.4万平方米,城堡内用卵石铺成的大街小巷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城堡建成后,原先散居在附近的近千户村民悉数迁入堡内,朝廷派官兵长期屯守,实行军民共同防御。
④堡内宗祠共有16座,其中,周氏宗祠飞檐翘角、气势雄伟。
羊角堡因扼湘江守会昌,东、西、南三面环水,北靠汉仙岩,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便是兵家重地、军事要冲。西汉时,名将周亚夫就曾在这里驻军。明清时期,这里更是成为江西东南地区通往闽粤之咽喉,“一隅之地而遥制千里”。明清两朝,羊角堡内先后有兵署、卫衙、公馆、宗祠、码头、圩市等诸多公共设施和场所,成为闽粤赣客家地区集防御、治安、商贸、民居等功能为一体的乡村城堡、军事重镇。城堡在建成后的480年间,遭遇了多次大规模战火的洗礼,经历过无数杀戮和屡屡被毁,战后又经过数次修葺。
⑤为旌表儒童周道明之妻蓝氏而建的“节孝坊”。
土地革命时期,羊角堡作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东大门,长期有红军守卫。时任会寻安中心县委书记的邓小平还多次亲临羊角堡视察防务。
⑥羊角堡保存完好的古城墙。
如今,城堡里还留有古城墙、古城门、古民居、周氏宗祠、节孝牌坊等古建遗迹,并居住着部分周氏族人。2013年,羊角堡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次年,羊角村入列“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⑦城墙门洞,成了村民纳凉休闲的好去处。
新的历史条件下,羊角堡对于研究客家文化、古代军事史和发展乡村旅游等具有重要价值。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叶焱文
初审:谭云丽
校审:陈 静
审核: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