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加强文物价值挖掘,讲好文物背后的故事,提升文物珍品融媒体传播,促进博物馆与旅游深度融合,不断擦亮江西文化标识,根据全省各级文物部门推荐,经省级和国家级专家评估,江西省文旅厅(省文物局)公布推介“江西省馆藏文物瑰宝”30件(组)及价值特点。入选名录立足江西红色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资源优势,体现文物的价值高、品类全、地域广,包括江西馆藏陶瓷、钱币、古籍、书画、青铜、金银、玉器杂件和革命文物等文物大类,覆盖省博物馆和全省11个设区市。
江西省博物馆的“清代罗牧十二条屏山水画”有幸入选。
纸本。一组共十二条,六条墨色,六条淡彩。十二条屏的景色布局统一又略有差异,整个画面呈现出空间深邃感,近、中、远景层层递进,瀑布飞溅,树木掩映,江舟小桥,人物点缀其中,无一处不精妙。六条墨色画笔意粗犷,墨色鲜明,米氏云山风格突出,山川用点笔反复渲染,由淡转浓。六条小着色,多用兰青、赭石浅浅晕染,或用赭石略勾树石,笔墨圆润浑成,似吸收董其昌、龚贤之笔法。十二条屏组合在一起使人看后胸怀顿觉宽阔,能想象到江南山水意境,是典型的文人画山水。其中一幅题款为“丙戌冬八十五叟罗牧画于种云草堂”,钤“罗牧私印”和“饭牛”两枚白文方印。这组条屏是罗牧晚年的作品,亦是他的画作精品。
清代罗牧十二条屏山水画是江西画派名家罗牧的代表作,六条水墨、六条淡彩,汇聚多种山水技法,气势磅礴、笔墨老到。
国宝标签
1、此组条屏是罗牧的代表作品,亦是江西画派的代表之作,气势磅礴,笔墨老到,丘壑混成,不可多得。
2、画中既有秀润之笔,又有苍浑沉静之意,展现了一派岚气清润、气韵生动的景象,具有鲜明的绘画特点。
3、十二条屏汇聚多种山水技法,如米点、皴法、渲染等。罗牧的淡彩作品颇为少见,尤为珍贵。
张启锋《罗牧读易图》
罗牧(1622—1708),江西宁都人,祖籍宁都县钓峰乡黄潭村,字饭牛,号云庵、牧行者、竹溪,书画落款常用“饭牛”“牧行者”,还会用到“竹溪”“钓家”“双江”等,清初著名画家,中国山水画江西画派始祖,被"扬州八怪"称为"一代宗师""江西派英才"。
罗牧虽出身寒门,但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在私塾念书之余,常到河边放牛,一有空闲,总会持笔书写描画。十来岁的时候,父亲送罗牧前往宁都县梅江镇师从颇有名望的书画家魏书。魏书诗、书、画无一不精。罗牧投其门下后,勤学好问,潜心钻研,常受老师夸赞。罗牧在魏书的指导下绘画技艺突飞猛进,与林时益学制茶,又吸取了董其昌,黄公望的绘画艺术,逐步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除了业师魏书,林时益、魏禧这三位,还有魏礼,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曾炤,温应娇等宁都诸子,他们都和罗牧亦师亦友,对罗牧的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他能诗善饮,且工书法,善制茶,可谓多才多艺,其画作“林壑森秀,墨气滃然”,展现了一派平淡简约、雅淡超逸的景象。
罗牧以书入画,有着强烈的文人画气息,他的山水画有三种风路,一是擦笔皴,纤细而严谨,二是笔致粗犷,墨色鲜明,三是烟雨迷濛“米氏云山”风格,影响深远。
罗牧与八大山人、朱容重、徐煌、熊秉哲、彭廷谟、李仍、蔡秉质、涂岫、闵应铨、齐鉴、吴雯炯、黎坤等人组织“东湖诗画会”,罗牧为画会发起人与组织者,八大山人等人为核心成员,他们一起郊游、雅集、切磋、探求艺术规律,这在很大意义上光大了江西画派。
来源:江西文旅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