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朱虹:世界遗产上堡梯田

朱虹:世界遗产上堡梯田

时间:2023-06-20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江西崇义上堡梯田,近年名声在外,2018年4月被评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2022年10月获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并被上海大世界吉尼斯评为“最大的客家梯田”。

640(2).png

崇义有着连片成海的竹林,所以又称竹乡。从县城去上堡梯田的山间乡路,可谓九曲十八弯,虽走了一个半小时,但旅途并不单调。沿途白墙黛瓦的民房点缀竹林,车行其间,清风徐来,超高的负氧离子,每一口空气都让人神清气爽。

640(3).png

初次去上堡梯田,便有一种久违的亲切感。我的青少年时期,大多在乡村度过,春天花开田野、夏日蛙叫蝉鸣、金秋稻浪滚滚、隆冬瑞雪纷飞,四季之美总能如期而至,乡村看得见鸟群、听得见溪水潺潺、触摸得到村落。高考后来到城市,与乡村的农耕生活渐行渐远,乡愁只能存在于记忆之中。这次来到上堡梯田,让我重新回到田园,找回那份乡愁。

640(4).png

进入上堡梯田,第一站是农耕文化园,共有四个展区:春晓、夏鸣、秋韵、冬启,分别展示上堡梯田历史农耕文化、上堡梯田南迁史和垦荒史。文献记载,上堡梯田最早可追溯至先秦时期,源起于秦汉时期、成熟于宋元时期、完善于明清时期,距今已有2200年历史,世代先民依山建房、开山凿田,扩建和修缮至如今宏伟的规模。

640(5).png

展区收藏了各式农耕和生活器具,犁耙、锄头、镰刀、簸箕、石碾……老物件承载乡愁,仿佛回到儿时。在不远处,还有当地特色表演,“舞春牛”让我印象深刻,30余人的队伍,以春牛为道具,讲述生产、生活或神话故事,唱词贴近生活,富有浓郁的农耕文化和上堡地域文化特色。

640(6).png

乘坐观光车从山脚盘旋而上,扇面、S型、C型等各式梯田映入眼帘,金秋时节的梯田是金色海洋,一垄垄、一块块梯田构成层次分明的线条,民宿分布在山间各个角落,远处重峦叠嶂,一幅美丽宁静的乡村画卷舒展在眼前。

640(7).png

到观光点下车,旁边溪水咚咚作响,阵阵稻香随着山风扑鼻而来。缓缓走去,在民宿处,南瓜、冬瓜、辣椒、玉米……秋天丰收的果蔬摆满在余坪、土墙、菜园上,好一幅秋收美景。江西久旱无雨,“秋老虎”持续发威,但这梯田里却溪流潺潺,倍感凉爽,置身金色稻浪中,能洗涤身上的疲惫。

640(8).png

梯田层叠在各个山头,最佳观赏景点属八卦田。顾名思义,这块梯田以八卦图样式陈列于山间大地之上,通过种植彩稻,一黑一黄颜色相辅相成,构成阴阳两极。在感叹自然之神奇的同时,更钦佩客家先民的生存智慧。登上八卦田观景台,在这里可以观看到最绚烂的秋景,青山排闼间,一块块、一排排、一垄垄梯田叠环而上,线条行云流水、风物潇洒舒畅,山风劲舞之下,金色稻浪翻滚,宛如一曲流动的乐章。

640(9).png

驻足梯田,最大的感触是当初耕者欲有其田的艰辛。最高处海拔1260米,最低280米,垂直落差近千米,最多达62梯层,田块大的尚不足半亩、小的仅有蓑衣般大小!可以想象,当年祖先们来到这山多田少的上堡后,为了生存,他们沿山就势开凿、因地修砌,从山脚开到山顶不浪费寸土寸地,从山沟处修渠引水,让它们都变成田地。

640(10).png

难以想象,祖先们到底用了多少年,共由几代人才开辟成今天的模样?尔后的几百年里,这里的人们又是如何坚守田园、辛勤劳作的?其中,又有多少不为后人所知的无奈和艰辛?在惊叹这番美景之余,我们更应该感恩那些成就了这客家农耕文明奇观的上堡先民们。

640(11).png

一方山水养育一方人。农耕文化是上堡梯田的根,是乡村旅游的灵魂。这方梯田,这方美景,是“江西风景独好”的生动写照,上堡梯田已经被打造成集农耕文化、客家民俗、高山梯田、非遗传承、研学探秘于一体的旅游综合体。这里始终保持着原始的耕作方式,春种秋收,与自然和谐共生,孕育出“应时、取宜、守则、和谐”的农耕文化,构建了世代相传的梯田农耕文明。

640(12).png

九层皮、黄元米果、崇义水饺、上堡水酒、南酸枣糕……休息区里摆放着各种崇义特色美食,品尝之余,还可参与其中,和村民一起打黄元米果。村民们说,前些年这些梯田曾一度逐渐荒废,但后来纷至沓来的游客,让上堡梯田的名气越来越大,旅游业随之发展起来。

640(13).png

这里成立了景区,种上有机富硒水稻,打造了“上堡大米”品牌。种植水稻致富的同时,村民开起了农家乐和民宿,顺带出售竹林鸡、稻田鸭、竹笋等土特产,变成“扛着犁耙种田地、唱着山歌搞旅游”的“两栖农民”,日子过得红火起来。

640(14).png

在和村民交谈之时,我问起高山之上水源从何而来?村民说,“上堡,上堡,高山顶上水淼淼”。梯田因山成形,小山似螺,大山如塔,因水而兴,竹林蓄水,水润土地。先辈更是尊崇自然法则,修建坡地配水系统,每一块梯田便是一个小蓄水池,整个梯田形成了“竹林+村落+梯田+河流”可循环的生态系统。

640(15).png

夕阳西下,映照着山腰上的民宿。民宿是当地民居改建而成,客家建筑风格,双层阁楼,连廊通透,房前一小院,居住条件舒适而不奢侈,完全可以称之为外观五百年、内里五星级。静坐其中,边观梯田美景,边品杯中茗茶,慢下来的生活就是这样惬意而简单。

640(16).png

晨曦微凉,从田园梦中醒来,推开窗,远处青山与近处梯田互相呼应,山中云雾缭绕,大自然馈赠的梯田稻浪,在云雾中若隐若现,自己仿佛身处“悠然见南山”的世外桃源。太阳升起,微风吹来,云雾慢慢散开,梯田美景静静地展现在眼前,块块梯田密密麻麻,田埂一坡连一坡,如道道金梯。仔细看去,远处劳作的村民,就像一组组跳动的音符,在梯田的五线谱上演绎着大地的乐章。

640(17).png

有人说,上堡梯田四季皆景,景景不同,春如道道金链、夏滚层层绿波、秋叠座座金山、冬锁条条苍龙。在我看来,梯田之美是客家人赋予平凡生活的最好注解,客家人用双手创造出梯田奇迹,梯田则以自然的方式,回报世世代代辛勤付出的客家人。


【完】


来源:江西日报

编辑:曾梓暄

审核:何志清

640(13).png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