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行走赣南 | 赣南这20座水阁楼你知道多少?

行走赣南 | 赣南这20座水阁楼你知道多少?

时间:2023-07-12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水阁楼,也有的称文昌阁,具体到各个单体从文化角度还有特定的名称,但在赣南一般通称 “水阁”或“水阁楼”。水阁,本为临水而建二层至三层四面可观景的楼阁式小品建筑。江南水乡所指的水阁,只是民居的一部分延伸至河面,下有木桩或者石柱打在河床中。在赣南等地民间流行的水阁建筑,基本都是一种具有“风水意义”的景观建筑,与江南水乡或北方的文昌阁、文昌宫比更多一层祈望的意义,其性质有较大区别,与当地流行的风水塔较为类似。

image.png

640(9).png

信丰案山水阁,又名“水渊阁”,位于信丰县小江镇的溪燕水傍。建于清代,砖木结构。由内院及楼阁组成,坐北朝南,悬山顶,内形是正方形,楼阁塔形建筑,五层,每层灰瓦挑檐楼,顶塔刹压脊。面阔15.4米,高18.55米,占地面积为542.5平方米,四层阁楼楼底层为砖木结构,二、三四层为穿斗式梁架,木板隔墙,灰瓦粉墙,檐角垂铃,阁顶层雕有狮舞绣球。根据所存《劝捐建碑》,该水阁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1837年),由知县张宗裕建,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左右义仓遭焚毁,1930年重修,后更名为“案山水阁”。2000年2月由谢氏宗族理事会集资全面修葺一新,2018年公布为省级文保单位。

image.png

640(10).png

位于宁都县石上镇游家坊村江背村自然村口小溪傍。始建于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栋,平面形式恰如当地的“两进三堂”式祠堂建筑。前栋为四柱三间三楼牌坊式门楼,素面粉饰,青砖防火山墙,小青瓦屋面,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各饰以拱门,门首分别铭以“锡社”、“普惠”;中栋起三层方形阁楼,歇山顶,为慈恩阁的主体。底层为主厅,设以佛龛、藻井,与前厅隔天井相连。二、三楼的中央为正厅,四周有回廊,可供游人远眺;后栋为一相对完整的后堂,内供奉地方神明。慈恩阁是赣南代表性水阁形式之一。现保存较为完整,1986年公布为县文保单位。

image.png

640(11).png

位于寻乌县南桥镇车头村南2公里处,建于民国8年(1919年)。文昌阁坐南朝北,土木结构为主,悬山顶,平面形式为外圆内方。内核为方形阁楼造型,外观三层,攒尖顶,高19米。首层边长17米,面阔五间,二层面阔三间,顶层面阔一间。环阁而建的是一圈圆形围屋与门楼,高一层,土木结构,悬山顶,直径30余米。总占地面积706余平方米。第一层为禄位宫,门边有楹联:”文运振兴看此建高阁立圣官诸神慷慨,昌期集会卜他斗掇科登甲第多士飞腾”,第二层为文昌宫,第三层为魁星官。各层四面屋檐下皆用双挑出檐,四角翼角高高翘起并挂有风铎,屋顶中心装饰瓷质葫芦顶。该阁的平面布局,借鉴了古代天子所设太学——壁雍的含义,表示效法古人尊儒学、行典礼的意思,但出现在天远地僻之寻乌县的边鄙之地,着实令人感到诧异。

image.png

640(12).png

兴国杰村田迳水阁楼是兴国保存最完整的水阁楼,本地人习惯称之“水角楼”。相传这里金木火土都具备,唯独缺水。清乾隆年间,本地村民谢伯财倡议在这里建水阁来䃼水。民国9年(1920年)重修过一次。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做过小学学堂。据记载,水阁楼座西南朝东北,高15米,三层。进深14.8米,宽14.2米,210.16平方米。已经确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田迳水阁楼,楼体飞檐斗拱,如飞鸟展翅。它孤立田间,独守水口几百年,虽历尽沧桑,却从未失其清秀。

image.png

640(13).png

位于江西省赣江源头、贡江北岸、赣县县城南部、赣南客家名人公园西段,占地1032平方米,建筑面积2696.62平方米。阁楼外观三层,一层设副阶周匝,二层出檐设四出抱厦,三层为重檐十字脊,最高处为宝顶顶部,阁身高39米,台基高7.36米,阁楼总高46.36米。该阁为平面正方形设计,阁内共五层,其一至二层设有暗层。该阁于2009年10月2日动工兴建,整个工程采用仿古建筑材料,运用传统建筑工艺、结合现代建筑技术进行建设,内部为框架结构,外观为仿宋木结构,颇具宋阁韵味,唐楼遗风。该阁是充分展现赣县历史文化的经典建筑,也是赣县、赣州市民和国内外游客休闲观光、登高望眺、吟诗高歌的重要场所。

image.png

640(14).png

又称文昌阁,位于定南老城镇黄砂口水口的古驿道(现公路)边,建于乾隆四十九年(1779年)。这座阁楼因是出入定南老县治和迎来送往的必经之地,还有接官亭的功效。文阁亭坐东朝西,硬山攒尖顶,砖、石、木混合结构,平面近正方形,面宽6.4米,进深7米,高三层14.10米,砖叠涩出檐。二层檐下嵌框,内书“步达云衢”四字,第三层檐下嵌有一块花岗岩石,石上刻“文阁亭”三字。门两旁书有对联,门额横书“层横耸翠”。在第二层瓦檐下镶有一块直立花岗石,刻有“文阁亭”字样。亭门门楣横书“层楼耸翠”,门联书“气接琼瑶排青云直上,光联珠斗换台鼎钟祥”。右内墙镶有“文阁亭记”碑刻1方,由黄矿口村岁贡黄卷题写碑文。该阁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历史文化研究价值,2018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image.png

640(15).png

位于于都县车溪乡段屋村坝脑组。该阁创建于乾隆二十八年(1736年),咸丰七年( 1857年)被焚,光绪二年(1876年)重建,民国年间和1989年两度重修。坐西向东。砖木结构,歇山顶,平面呈正方形,面阔三间,长11.8米, 深11.65米,面积137.5平方米。共三层,底层四个角上砌方柱支撑角檐,顶层设藻井,二、三层均四面开窗,圆拱顶,里面每层有木楼梯相通,可登高远眺。现室内底层敬道、二层礼佛、三层供观音。

image.png

640(16).png

禾丰文昌阁位于江西省于都县禾丰镇麻芫村水阁口。又称许真君庙,始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年),清代重修。坐西向东,土木结构、歇山顶,三层塔阁式建筑,逐层内收。底层门额书“华三都”,中层是云梯,上层东面书”文昌阁“。建筑南面临禾丰水(由东向西流)。底层设东西不对称的两门,有如过往的凉亭,二、三层皆有屋檐。第二层设木廻栏,可远眺。顶层雀替上有花卉、瑞兽纹木装饰。文昌阁内有康熙年间木匾一块,并在南墙上嵌1通重修碑记青石碑,道光纪年。此碑记载:此地为三堡之锁,是中流砥柱之设。阁面阔7.2米,进深7米,高12米,面积50.4平方米。阁西侧紧挨为佑丰寺,砖木结构,悬山顶,宽15.8米,深16.2米,总面积306.36平方米。现禾丰文昌阁保存基本完好。

image.png

1.于都贡江镇回澜阁

位于城西外百步。始建于明万历癸丑(1613年),清丁亥(1707年)七月重修。据《于都县志》(清同治版)记载:“阁去城西外百步,明万历癸丑(1613年),明府阮公创建飞阁,颜曰:“回澜”。清顺治己亥(1659年),康熙癸亥(1683年),丁亥(1707年)三次重修。重修回澜阁,清邑人曾绍侃记”。已毁。

2.于都银坑镇平安水阁

位于银坑镇平安村。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十二月,由平安张氏族人捐建。1957年,建石灰厂时拆毁。

3.于都桥头乡固石水阁

又名万寿宫。位于桥头乡固石村。建于清代。木构件部分霉烂。

4.于都车溪乡小朱坑凌云阁

位于车溪乡朱坑村小朱坑。建于清代。保存基本完好。

5.于都大朱坑青云阁

位于东溪乡朱坑村大朱坑。建于清代。保存基本完好。

6.于都大段屋迴龙阁

位于车溪乡车胜村大段屋。建于清代,1938年重建,1996年、2013年两次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7.于都大士阁

位于车溪乡丰产村大金盆。始建于明嘉靖五年(1526)。已毁。

8.于都宽田乡石含图南阁

位于宽田乡石含村。据《雩阳石溪谢氏三修族谱》记载:“该阁建于乾隆六十年”。已毁。

9.于都牛碑潭灵通阁

位于宽田乡石马村牛碑潭。建于明代,民国四年(1915)重修,1993年重修。

10.于都黄麟乡湖山慈云阁

位于黄麟乡湖山村水口。建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清道光元年(1821年)重修。保存基本完好。

11.于都沙心乡高屋慈云阁

又名佛子阁。位于沙心乡高屋村。始建于宋代,重修于1976年。

12.于都岭背镇珏田文武阁

珏田文武阁后改名为德星阁。位于岭背镇阳田村珏田组。建于乾隆八年(1667年),1924年扩充成堂室三进,楼阁三层,设开智学校。保存基本完好。


来源:《略述于都的塔与阁》


【完】


编辑:李肖婷

审核:李   欣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