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闲时,安远民间艺人常常相邀聚在一起,演练南乡大堂音乐。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是安远地域内客家人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演化且独树一帜的民间音乐,富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被当地百姓称为“可登大雅之堂的音乐”,因主要流传于安远县南片乡镇,故名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它的曲牌旋律优美、婉转动听,同时具有采茶戏音乐欢快幽默的山野田园韵味,可因情因景表达喜怒哀乐,堪称赣南客家民间音乐的一朵奇葩。
↓爱上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的新生代,从小就加入到传承学艺的队伍中。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起源于该县孔田镇。宋代,当地佛教盛行、寺庙众多,位于孔田上寨村的东林寺香客如云。东林寺举行法会时,经常请吹鼓手前去演奏佛教音乐,吹鼓手大多是当地农夫,他们平时居家务农,需要时到寺庙奏乐。在时光的长河中,吹鼓手不断将佛教音乐与客家红白喜事吹奏曲调结合起来,并加入赣南采茶戏的音乐元素,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了大堂音乐的十大曲牌,并以孔田为中心,辐射流传到安远南片的凤山、镇岗、三百山、鹤子和定南的龙塘、鹅公等周边乡镇。
↑安远民间艺人在东生围民俗文化美食周中演奏南乡大堂音乐。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演奏以唢呐为主,配有二胡、笛子、喉管、扬琴、月琴等伴奏乐器。其演奏方法是唢呐吹奏主旋律,其他乐器定好弦后,高低错落地即兴伴奏。当地唢呐的哨子与其他地区有所不同,是用本地梧桐树上一种虫子的茧制作而成,可以说是安远民间艺人的独创。冬天,艺人们把虫茧收集保存起来,需要用时,便将几个虫茧加工好,套在一起装在唢呐上。用这种哨子吹出来的唢呐声音特别清越、嘹亮、悠扬。独特的唢呐声,配上伴奏的弦乐、弹拨乐、打击乐,形成了与众不同的地域风格。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表演队积极参加各种比赛,不遗余力传播弘扬本土特色音乐文化。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的十大曲牌,俗称“十大调”,即:阴反阳、倒水莲、蜻蜓点水、随手调、鸦鹊过排、四大金刚、赐喜、三金殿、普天乐、乱弹山。十大曲牌整体风格大同小异,都是中庸速度,起句、落句、乐句的连接、调性的走向相差无几,但仔细听来又各有特色,各自表现的内容和场景用途也不相同。有欢快喜悦、悠扬惬意的表达,也有悲壮伤感、凄清黯然的倾诉。
↑当地的孩子们听着南乡大堂音乐长大,为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所吸引。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主要用于婚丧嫁娶、做寿上匾等红白喜事和祭祀祈福。农闲时,当地民间艺人常常相邀聚在一起演练,你吹我拉,既自得其乐,又增进协调、提升技艺。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传承人钟石金(右一)在传授唢呐哨子的制作技艺。
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历经千年融合创新而传承至今,显示了其旺盛的生命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有其独特的人文艺术价值。2008年,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南乡大堂音乐起,婚礼热闹又添喜。
为保护这一珍贵的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安远县组织有关部门、专家进行收集整理,出版了比较完整规范的《安远南乡民间大堂音乐》专集,实施了录像、摄影、建档等保护措施,并拨付专款为从业人员添置设备,鼓励艺人带徒传承。同时,该县还力促民间艺人向文化产业进军,成立安远南乡大堂音乐艺术团,不断创作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新曲牌,吹奏出既有历史积淀又有时代气息、既有客家韵味又有融合特征的新乐曲,让安远南乡大堂音乐在传承保护中得到创新发展。
—END—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叶焱文
审核:李 欣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