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于都唢呐: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于都唢呐: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

时间:2023-07-25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唢呐,因其热闹喜庆、饱含情感,在赣南民间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一般百姓家里举办婚礼寿庆、乔迁新居、添丁贺喜等活动,都要请来唢呐乐手热闹一番。村坊上举行舞龙迎春、修谱祭祀、节庆赛会,或其他大型活动,也必上唢呐以壮声势。在赣南各县(市、区)中,最有特色、最负盛名的要数于都唢呐。

640(5).png

热烈喜庆的于都唢呐极富感染力。

于都唢呐由串子、喇叭口、天心、哨片、铜皮子等组成,一般有木管、铜管、铝管与锡管之分。其中,木管柔和,铜管清亮,但锡管与铝管在于都应用最广。于都唢呐按外形大小,分为大、中、小、“辣子”四种,大唢呐粗犷、气派,一般用于大场面;而一种细长的“辣子”,因音高而尖,通常只作点缀及伴奏之用;中唢呐高亢、激昂,似后生血气方刚;小唢呐含蓄、优雅,如少女含情脉脉。中小两种唢呐最富于表现力,用途也最广。

640(6).png

中央电视台现场聚焦于都唢呐。

于都唢呐曲调吸收了赣南采茶戏“灯腔”“茶腔”音乐的内涵与特色,曲牌繁多,仅传统曲牌(工尺谱)就有280多首,现已整理成简谱的有94首。其曲牌一般分为喜调和悲调,喜调轻快、活泼、欢乐,悲调深沉、婉转、哀怨。有的曲牌还增加了二胡、笛子、扁鼓、小钹、马锣等乐器,吹奏的效果更加丰满多彩。

640(7).png

于都唢呐,吹出时代变迁,奏响奋进强音。

于都唢呐吹奏很有讲究,要求鼓板分明、粗细结合、声情并茂、曲风协调,不同的场合吹奏不同的曲调,不能有丝毫差池。吹奏时可长可短、可坐可行,不受时间、场地等条件限制,十分灵活机动。吹奏分路行吹、坐吹两种。路行吹奏的曲调,一般为《将军下马》《下山虎》《百凤朝阳》《春景天》等欢快热烈的曲牌。坐吹,即乐班围桌而坐,配合琴、笛、锣鼓进行吹奏。常用曲牌有《十堂花》《扬州调》《结心草》《洞房》等。最有气势的是齐奏,就是几十人甚至一两百人一起同吹一支曲子,声势浩大、激昂磅礴,很快就把现场气氛推向高潮。让人置身其境,顿觉一种精神在升腾,一种力量在传递,一种情感在弥漫张扬。

640(8).png

各种大型活动,唢呐齐奏一上,声势立马大振。

于都唢呐吹奏灵活巧妙,技法丰富多样,有单吐、花舌、指花、气顶音及滑音、抹音、垫音、打音,还有舌冲音、气冲音、气滑音、反双吐和反弹舌等。对乐曲处理主要采取加花、减拍、变换调式技巧,使节奏层次不断变化,时而激昂嘹亮、响遏行云,时而饱满圆润、悠扬悦耳,时而委婉幽怨、如泣如诉,具有非常强烈的听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640(9).png

于都唢呐非遗传承人刘家盛在传授唢呐吹奏技巧。

“公婆吹”,是于都唢呐最有特色的一种吹奏形式。“公唢呐”稍短、哨片略尖,音色高亢嘹亮,“婆唢呐”略长些,哨片呈扁圆形,音色低沉浑厚。演奏时,配以大钹、小钹、大锣、小锣、大鼓、小鼓、梆子等乐器伴奏,主要曲调有《四季调》《五尺调》《乾调》《赵山坡》《鹧鸪梅》《大龙对》等。其高低音演奏风格独特,高音激越,低音雄浑,旋律粗犷中有婉转,艺术表现力非常丰富。

640(10).png

于都学子在练习吹奏唢呐。

作为赣南客家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珍珠,于都唢呐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群众基础。当地人称唢呐艺人为“鼓手”。史料记载,早在1000多年前,于都民间便“鼓手举于道路,往来人家,更阑不歇”。唢呐吹奏时常配以扁鼓、锣、钹等打击乐,所以又称“吹打”,正所谓:“七寸吹打拿在手,五音六律里边有;婚丧嫁娶没有我,有声冇息蛮难过”。

640(11).png

于都县广泛开展唢呐艺术基层普及活动。

一曲曲唢呐,吹奏时代变迁;一声声“吹打”,诉说人间真情。于都唢呐历经千年而传承不衰,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尤其在改革开放后,于都唢呐队伍不断壮大,水平不断提高,影响不断扩大。据不完全统计,于都现有唢呐乐队800多个,唢呐乐手2000多人,是一个乡乡有唢呐队、村村有唢呐手、时时能听到唢呐声的“唢呐艺术之乡”。唢呐艺人们不仅吹奏传统曲牌,还与时俱进,豪情满怀地吹起了《江西是个好地方》《在希望的田野上》《走进新时代》《领航》等,吹响了砥砺奋进加快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的时代强音。

640(12).png

迎亲嫁女,唢呐开路。

近年来,于都唢呐在国家、省、市、县各种重大的庆典活动、比赛、演出中频频亮相,广受好评、屡获佳绩,已成为赣南客家文化的一面旗帜、一张名片。1993年,于都县被江西省文化厅授予“唢呐艺术之乡”称号;2008年,唢呐艺术·于都唢呐“公婆吹”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于都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唢呐)”。

THANK  YOU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叶焱文

审核:李   欣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