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孤台法帖》是一套颇有神秘色彩的汇刻丛帖,几乎没有前人记录,流传甚稀;不知具体卷数,不知是否均为宋人书,亦不知墨迹是否均为聂子述所藏;帖中目前已知有黄庭坚、苏轼、赵佶、李建中、石延年、蔡襄及数种佚名书迹,不少文句与流传有异,具有很高的书法及学术价值。
黄庭坚画像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 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县)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与陈与义素有“一祖三宗”(黄庭坚为其中一宗)之称。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合称为“苏门四学士”。
黄庭坚自幼聪颖好学,记忆力惊人,治平四年(1067)进士,调叶县(今河南叶县南)尉知太和县(今江西泰和)。元丰八年(1085)黄庭坚为承议郎,参加校定《资治通鉴》,主持编写《神宗实录》。哲宗时元花八年(1093),黄庭坚进为秘书丞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1094),知宣州(今安徽宣城)、鄂州(今湖北武汉)。章惇、蔡卞劾其所修实录多诬,遭贬谪。同年底,被贬为涪州(今四川省涪陵县)别驾,安置在黔州(今四川省彭水县)。崇宁二年(1103),朝中形势又大变,诏令销毁“三苏”、秦观、黄庭坚的文集。十一月,被除去官衔,羁管宜州(今广西宜州市)。崇宁四年(1105)九月,黄庭坚在饥寒交迫中凄凉离世,享年61岁。
黄庭坚草书十分强调节奏韵律,注重笔法腕法,线条沉着老辣,极富振荡感、立体感;在结字和章法上也有重大突破,形成其苍老跌宕的独特风格。
黄庭坚草书《郁孤台法帖》宋拓版
如上所示黄庭坚草书源于宋拓《郁孤台法帖》,其中黄庭坚草书尤多佛门禅语之作,可窥禅书韵味。在其传世书迹中,《发愿文》《华严疏》《头陀赞 》《阴长生诗》《诸上座帖》等皆为此类书作,多为行楷体书写。《诸上座帖》虽为大草,但经清梁清标鉴定为墓怀素书 。故帖中《香严袭灯大师智闲颂十九首》的传世,能使后学者在其草书中体悟浓烈的见性成佛,领略机锋迅捷的佛家三昧,为研究中国书法史上的特殊类型——禅书,大开方便之门。
编辑:李肖婷
审核:李 欣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