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行走赣南 | 范剑鸣:百年荣光系杏坛(一)

行走赣南 | 范剑鸣:百年荣光系杏坛(一)

时间:2023-08-08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640.png

image.png

有这样一所学校,传承千年文脉,传递红色薪火,吞吐时代风云,成为中国革命史无法绕开的视角,也是现代以来瑞金青少年无法绕开的坐标。就算未曾就读于此,但人生的道路必然被它测量,并在远眺中构成风景。她,叫瑞金第一中学,前身是绵江中学。

这所学校,2023年迎来了她的百年校庆。由于红色故都、共和国摇篮的特殊历史地位,校庆消息一经发布,引发红都儿女热烈回应,并由校友播之四海。回望百年沧桑,瑞金一中百年校史再次唤醒人们沉思家乡与祖国、新生与未来,辨析小城在百年风云中所见证的民族之路,所折射的时代之光。

千年古邑一山城,瑞金文脉看“绵中”。“五四运动”期间,小小的山城迎来了“觉醒之梦”,十八位外地求学的进步青年聚首家乡,创办了“私立绵江中学”,探讨现代教育,翻开瑞金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

640(5).png

绵江中学旧址

一校兴起千秋业,再回首已百年身。瑞金一中前身——私立绵江中学,源自当时全国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1919年6月,瑞金县立小学和七所私立小学师生在县城集会游行,声援北京“五四运动”。同盟会会员、留学日本的刘惟甫回乡探亲,应邀演讲,宣传五四运动爱国精神,并与在外地读书返乡的周邦道、钟蔚升等一起签署《我们的宣言》,发出了“打倒孔家店,破除鬼与神;拥护‘德先生’(民主),喜爱‘赛先生’(科学)”的号召。1922年,以瑞金这三位先贤为核心、最早接受现代教育的18位知识分子组成董事会,筹划成立私立“绵江中学”,从此结束瑞金青年去往外地上中学的历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绵江中学创立后,开学习风气之先,迅速成为瑞金“新文化运动”的大本营。1926年,绵江中学与象湖中学合并于一支,顺应大时代,提倡新文化,设置国文、数学、科学、史地、生物、英语等现代教育课程,还添置教学仪器和图书标本,所有老师皆用白话文进行教学。同学们“刚日读经,柔日读史”,还经常排练公演文明戏,给瑞金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

教育的改良成了政治改革的先声。在绵江中学校园,一批早期革命者迅速播下了革命斗争的火种。1926年7月,国民党江西省党部委派鄢寰来瑞金考察,恰巧周邦道是他在宁都县“省立第九中学”的同学,于是他暂住绵江中学,从事革命活动。这年9月,鄢寰以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湘鄂赣皖四省特派员的身份,再度来到瑞金。1927年8月26日,“八一”南昌起义军占领瑞金县城,民众为起义军举行隆重的入城仪式,鄢寰就在队伍之中。由于鄢寰打下的革命基础,起义军将中共前敌委员会和总指挥部驻扎在绵江中学校内,受到绵江中学师生的欢迎,学校员工主动为起义军服务,帮助印发各种宣传材料。

640(6).png

贺龙、郭沫若在瑞金绵江中学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图为绵江中学

9月3日起,起义军在绵江中学召开各种重要会议,其中讨论和批准了贺龙、郭沫若和彭泽民三人的入党申请,并为其举行了入党宣誓仪式,党中央特派员张国焘与周恩来、李立山、恽代英、谭平山、周逸群一同出席入党宣誓仪式。贺龙宣誓入党后,入党介绍人谭平山、周逸群找贺龙谈话,贺龙坚定地回答:“今后我就是党的人,我指挥的队伍就是党的队伍。我绝不叛党。”

绵江中学的赖氏宗祠,见证了革命者对共产主义的忠诚和信仰。八一南昌起义前后,中国共产党面对背信革命的国民党,不但拿了枪杆子,也拿起了笔杆子。此前,新文学运动的先驱郭沫若,在南昌发表了讨蒋檄文——《试看今日之蒋介石》,一时在全国引起轰动。而此前,他曾以长诗《凤凰涅槃》享誉国内。当他来到绵江中学,高举拳头,庄重宣誓,完成人生的涅槃,正如《凤凰更生歌》所唱:“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

640(7).png

赖氏宗祠,贺龙入党处

忽有故人心上过,回首山河已是秋。从绵江中学的创办者,到八一南昌起义的播火者,瑞金一次次接过了革命的星火。从绵江中学到瑞金一中,一代代有识之士薪火相传,追求进步,追求光明。正如校歌所唱:“绵水萦回兮,笔峰在望。圣宇左镇兮,忠烈右厢。莘莘学子兮,景仰有方。求真务实兮,邦家之光。”

绵江中学的创办者,为学校奠定了追求进步、民族振兴的文化基调。由此,瑞金大批早期革命者,都与绵江中学有不解之缘。杨荣才、邓希平、谢仁鹤、杨荣才、杨斗文、刘忠恩、曾拔英,这些瑞金早期革命者、共产党员,都曾经是绵江中学的教员。

640(8).png

绵江中学创办后的徽章

1926年7月,绵江中学迎来一名中共党员,他的名字叫鄢寰,其公开身份是国民党江西省党部特派员,受派来到瑞金考察,下榻于绵江中学,开展革命工作,筹建瑞金县国民党组织。受其影响,绵江中学创办者刘惟甫成为首批国民党党员之一。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鄢寰另一个任务就是发展共产党,宣传共产主义。鄢寰以周邦道同学的身份,长期在绵江中学居住,开展革命宣传,教唱《国际歌》,印发《共产党宣言》《共产主义ABC》等书籍。绵江中学教员杨荣才、邓希平、谢仁鹤,成为他关注和发展的首批对象。

这年9月,鄢寰来瑞金县视察国民党党务,秘密筹建共产党组织,指导工人运动。11月,县总工会召开成立大会,绵江中学童子军教师杨荣才当选为总工会委员长,绵江中学教员杨斗文担任执行委员。1927年8月,“八一”起义军占领瑞金县城,鄢寰把谢仁鹤、杨荣才等人找回学校,帮助安顿起义军,开展宣传活动,推动商民筹款,公审土豪劣绅,深入乡村发动“打土豪、分田地”。起义军途径武阳时,绵江中学教师杨斗文发动百余农民参加了起义军。

640(9).png

八一起义军宣传标语

为壮大革命力量,南昌起义军在绵江中学吸收了刘忠恩、谢仁鹤、邓希平、杨荣才、杨舒翘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他们的入党仪式在一间普通的教室举行,讲台上方悬挂鲜红的党旗,党旗边挂着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画像。随后,中共瑞金县第一个党支部,即中共绵江中学党支部宣告成立,由刘忠恩任党支部书记,谢仁鹤、杨荣才、杨舒翘为支部委员。此后,这批早期党员以绵江中学为革命大本营,以教员身份作掩护,积极开展党团和工会活动,瑞金县的革命史翻开了全新的一页。

1929年2月,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主力离开井冈山后来到瑞金武阳围,谢仁鹤的弟弟谢仁鹏成了红四军在瑞金的第一个党组织接头人和向导。不久,红五军、红四军在瑞金县城的绵江中学会师,杨荣才回到瑞金开展革命,绵江中学众多青年踊跃参加红军。但几个月后,杨荣才在纪念孙中山集会中被县城的国民党扣解,不久被杀害。这年6月,在安治老家养病的谢仁鹤被捕,刘忠恩也在云龙桥上被捕。两人受尽各种酷刑,始终严守秘密,在绵江河畔牛岗坝英勇就义。刘忠恩、杨荣才、谢仁鹤,三位绵江中学教员,成为瑞金早期革命烈士。

1930年4月30日,邓希平在瑞金发动了瑞金第一次大规模的武装暴动—安治暴动。同样这一年,杨斗文发起了武阳暴动队伍,他们会合一起,与黄沙、黄柏暴动队伍联合攻占瑞金县城。不久,中共瑞金县革命委员会成立,邓希平当选为主席,杨舒翘当选为总工会主席。而杨斗文率领的瑞金县游击大队,改编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十四纵队,杨斗文担任参谋长。

1931年3月,中共闽粤赣特委派出李添富到瑞金,邓希平、杨舒翘等人先后被害。1931年8月,邓小平来到瑞金,被任命为瑞金县委书记,纠正“肃反”,稳定革命形势,让瑞金的革命迎来新的高潮。一苏大会前夕,邓小平在在绵江中学“迎红会场”(即后来的人民会场)举行了三万人大会,庆祝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朱德等领导人到会作巡回报告。

作为瑞金一中的前身,绵江中学曾经是革命的大本营,培养了大批革命先驱,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定都瑞金奠定坚实基础。一百年来,瑞金一中的教育工作者非常珍视校内的红色资源,开展革命教育,发扬革命传统,庚续红色血脉,培养红色传人。

image.png

绵江中学作文本封面

新文化运动的文明之火,革命岁月的红色基因,为绵江中学注入丰厚积淀,也让学校成为重要文化景观,历来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关注与关怀。

红都建政,翻天覆地,北京建国,改天换地。1951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派出南方老革命根据地慰问团来到赣南。这个由内务部长谢觉哉任团长、陈正人任副团长的慰问团在8月17日来到瑞金,红都城里鞭炮喧天、遍地标语,瑞金人民夹道欢迎。8月21日,瑞金县委、县政府在瑞金县立中学(即后来的瑞金一中)人民会场上召开了欢迎大会。

建国伊始,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北往南来、相逢庆贺,自然会想起二十年前的另一场盛会——邓小平同志曾在这个会场举行了三万人大会,庆祝红军第三次反“围剿”胜利,毛泽东、朱德等作巡回报告。这个会场,当年叫“迎红会场”。

在慰问团的欢迎大会上,谢觉哉宣读了党中央《致老革命根据地人民的信》:“我们奉中央人民政府和毛主席之命来慰问你们。瑞金人民在革命战争中牺牲了无数生命,遭受了无比的摧残……你们相信革命一定能胜利,现在革命已经胜利了!”嘹亮的声音中,历史的天空在战争与和平中切换。慰问活动中,谢觉哉还向瑞金人民赠送了毛主席的照片、纪念章,和毛主席题写的“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锦旗。

另一次深切的关怀,发生在1958年。这年3月15日,时任共青团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团中央副书记胡克实,在校长朱德倣陪同下,到瑞金第一中学视察。古老的学校建筑,勾起了胡书记对当年岁月的回忆。胡耀邦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过青砖瓦房的一字楼、口字楼,参观了种满奇花异草的生物园和古老的大礼堂,瞻仰了贺龙入党宣誓的赖家祠堂。

640(12).png

赖氏宗祠内景,贺龙入党处

在图书馆楼下,胡耀邦与一位名叫贺华的女同学亲切交谈,当时贺华正在看一本叫《把一切献给党》的书。随后,胡耀邦要为全校师生作主题报告。二千多名师生听到钟声,搬着凳子来到校内操场井然有序坐好。现场人山人海,报告会开始,朱校长大声向师生们介绍。话声刚落,下面全场起立,掌声如潮。

胡耀邦身穿棕色中山装,健步走向讲台前,频频向师生们挥手致意。记者的闪光灯照亮了他的面孔和身影。报告主题是《一脑加双手,什么都会有》(另一说法是《好好,好好干》)。报告理论结合实际,生动讲解了国际国内形势,党的教育方针和勤工俭学,阐述如何做一个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胡耀邦说:“正如毛主席所说,‘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共青团员们!你们是党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军,把青春献给党,献给人民,这是共青团中央对你们提出的希望……”

报告会临近结束,胡耀邦请同学们提问。一位学生递上一张纸条,写着“瑞金什么时候才能办大学?”胡耀邦思索片刻后回答:“不要多久,大概三四年内就可以吧。”这天下午,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在瑞金召开了赣、湘、闽、粤四省百县共青团工作观摩学习会议,号召与会人员和青年朋友在沙洲坝创建了四省青年“百县林”。

第二天,胡耀邦回到南昌,当即向江西省委建议“红色故都瑞金应该创办一所大学”。据此建议,江西省委决定由省里会同赣南行署筹办。由于党中央的高度重视,瑞金大学在当年得以兴办起来,直到1962年撤销,虽然只是短短四年,但培养造就了成千上万专业人才。

1959年庐山会议期间,江西省委书记处书记方志纯告知瑞金大学,毛主席将可能来瑞金,请做好准备。后因故毛主席没来瑞金,方志纯又告知学校派人上庐山请毛主席题写校名。1959年7月,学校派人上庐山,但因毛主席工作忙,遂转请委员长朱德题写。朱德委员长欣然同意,写下了珍贵的“瑞金大学”四个大字。

更大的荣光,当然是领袖题写的校名。伟人题写校名,是任何一所学校都非常珍视的荣光。而“瑞金第一中学”的校名,正是由邓小平亲笔所题。邓小平是瑞金历史上第三任县委书记,也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一任“京官”,与瑞金当然有着特殊的情缘。当年,邓小平同志又为何对“瑞金第一中学”情有独钟、特殊关怀?事情还得从1986年说起。

640(13).png

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瑞金第一中学校名

1986年7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书记处书记邓力群受邓小平同志的委托,专程到瑞金考察,走进了瑞金一中校园。在宣传栏上,看到了学校创始人周邦道、钟蔚升、刘惟甫的介绍,以及邓小平同志的事迹。当时,瑞金县委书记的黎金辉、一中校长姜万才陪同,汇报介绍邓小平同志的革命往事,邓力群心潮澎湃,但看到老区瑞金的学校破旧不堪时,又心情沉重。

7月7日一早,邓力群离开瑞金,前往庐山考察。不久,瑞金接到赣州地委电话,要求直接给中央和邓小平同志打报告,送到庐山由邓力群带往北京。瑞金县委、县政府在《关于要求拨款建设瑞金一中校舍的报告》中提出三个要求,一是帮助解决经费250万元用于建校,二是希望小平同志能为学校题写校名,三是盼望小平同志在百忙中抽点时间再回瑞金看看。

邓力群回京后,将瑞金县视察情况和报告内容详细向邓小平同志汇报,邓小平同志听后沉思良久。9月9日,邓小平同志在报告上批示:“请国务院酌处,是应帮助解决这个困难。”1986年11月26日,邓小平亲笔题写“瑞金第一中学”校名。随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将邓小平同志为瑞金第一中学题写校名的消息告知江西省委。

接到中办通知后,瑞金派出时任县委办主任的黄秉奇同志专程前往北京领取。在中共中央办公厅时,邓小平同志秘书说:“为一所中学题写校名,小平同志是第一次。”回到江西后,邓小平的亲笔手迹保存于江西省档案馆,复印件带回瑞金。

邓小平同志关心瑞金革命老区的指示精神,引起强烈反响,首先得到上海的积极响应。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瑞金是上海知识青年下乡锻炼的主要地区之一,上海知青把瑞金当作“第二故乡”,为此上海市静安区政府为瑞金第一中学捐建图书馆,于1986年9月10日举行了签字仪式。同年10月20日,国家计委、中国人民银行拨款120万元,用于补助改善办学条件。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瑞金一中迎来新的春天。学校拆除校园西部和西南部的老旧建筑和校舍,建设了办公楼、学生宿舍楼、教学主楼、高级教师楼、中级教师楼等十余栋,捐建图书馆藏书15万册,可一次性容纳400余名师生。

如今,校名的荣光,一次次闪耀在学校的大门上,在录取的通知上,在毕业的证书上,在每一位师生的心上,不断激发红都儿女传承红色血脉,感恩奋进,追求光明。


image.png

640(16).png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赣州市作协副主席。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发表各种文学期刊及若干年选,获过首届方志敏文学奖、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第六届江西省谷雨文学奖、2022年江西年度优秀小说奖。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诗意瑞金》,散文集《风吹蒿莱》,长篇小说《水车简史》,著有长篇小说4部。当过教师、记者、编辑。现在宣传部门工作。


编辑:李肖婷

审核:李   欣

640(17).png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