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水萦回兮,笔峰在望。圣宇左镇兮,忠烈右厢。莘莘学子兮,景仰有方。求真务实兮,邦家之光。”绵江中学第一首校歌,诞生于学校创建之初。歌词里,展示了瑞金最重要的人文地理。
绵江中学
1922年,刘惟甫、周邦道、钟蔚升等18位知识分子捐资筹建“私立绵江中学”,基础校舍,就是县城小南门内文庙学宫西边的上喻亭、忠烈祠(守备台)、城隍庙等。而绵江中学这个校址,前身是瑞金的“绵江书院”。
据史料记载,明隆庆三年即1569年,瑞金县令吕若愚恢复乡校,正式更名为“绵江书院”。因学宫塌毁多处,吕若愚召集乡绅名士捐助建成新校,建“忠烈祠”并牌坊,以纪念宋代名臣刘鹏父子。清朝初期,瑞金学宫即绵江书院变为官办教育场所,书院内有开先堂、仰贤堂、步云楼、藏书楼,在赣南乃至江西颇有影响。乾隆二十七年即1757年,瑞金知县庄肃重修绵江书院,又建有“魁星楼”。
瑞金县学宫办学630余年,绵江书院办学350余年,合计980余年历史。绵江书院成为私立绵江中学的前身,位于上吊桥东侧瑞金县城的南门后侧,这一地点被后人称为“学子树下”。而“忠烈祠”“魁星楼”后来就在绵江中学校内,保留至解放初。校歌中的“圣宇左镇,忠烈右厢”,指的就是学宫和忠烈祠,表明学校继承了绵江书院的文脉,地处“双江望月”的河湾,可望南山的笔架峰,而且置身于县城重要的文化建筑——学宫和庙宇之中,为学子追求光明、景仰前贤提供合适的场地。不但有校歌,学校董事会专门制定校训,经过向广大师生倡议,校训最终确定为“诚毅爱美”四字。
1935年秋,中央红军主力北上抗日后,原董事杨传霖回到瑞金恢复绵江中学,更名为“瑞金县立初级中学”,委任刘惟甫为校长,恢复招生。1937年,瑞金县立初级中学开始正式招生办学,校训改为“诚慎爱美”四字,还设计制作了校旗、校徽和童子军徽章。校长刘惟甫专门创作了一首校歌:“钵岭耸翠,绵水涟漪,山川灵秀,文化丕振,恢弘内美,重以修能。成为大时代的青年,努力勉旃!”学校教员杨衍槐为之作曲。新的校歌把文化环境扩大到整个瑞金,“钵岭耸翠,绵水涟漪,山川灵秀,文化丕振”,指出了绵江及绵江第一峰铜钵山,表明学校新的使命。
绵江河畔,文脉悠长。四十五年后的1968年,瑞金一中与瑞金二中以及瑞金县城关镇八一、解放两所小学合并为红都学校,校址在今瑞金二中,原瑞金一中校舍辟为瑞金县农机厂。九年后的1977年,瑞金第一中学又搬回原校舍,学校分一部、二部办学。改革开放后,学校进入新时期,学校创作了新的校歌。但进入新千年,随着瑞金城市的飞速发展,瑞金一中从“脱笼而出”迁至沙洲坝,而且诞生了南校区和东校区,弦歌不辍,传承百年薪火,赓续瑞金文脉。
瑞金第一中学沙洲坝校区
新时期,新征程。携带着传统的文化基因和时代精神,瑞金一中先后经历了三个校址,如今扎根在一片红色的土地上,朝向未来继续奋进。琅琅书声,百年传承。如今,在“二苏大”礼堂与红井之间,瑞金一中新校园绿树葱笼,生机盎然。这原是瑞金境内另一块文脉胜地,县城一中在此落户扎根和繁荣发展,更是充实了这片土地的书香与文运。
沙洲水暖,草树峥嵘。这是绿叶对根的深情回报,也是对历史的告慰。瑞金一中,百年之间,起自县城“双江望月”之地,归至文脉悠长的沙洲,见证了瑞金城市与教育的互动。沙洲的书香,也由此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缩影。
瑞金第一中学沙洲坝校区
1949年8月23日,瑞金县获得解放,成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县委和县政府。解放后,政府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在瑞金县立中学校门口张贴着一张特殊的标语——“文盲充斥的国家不可能建成社会主义”。
建国之初,瑞金县立中学校由副县长阙由熹兼任校长,委任钟文穆为副校长,向贫下中农的子弟开门办学,学生数量为此增至1300余人,这是瑞金教育史上的一次飞跃。
1949年秋,瑞金一中与瑞金师范第一次“结缘”,原办于绵江河畔万寿宫的瑞金师范学校停办,部分师生搬至瑞金县立中学。瑞金师范前身是1932年3月创办于瑞金县天后宫的“闽瑞师范学校”,首任校长徐特立。后复办,校址先后在上阳祠堂、万寿宫,1947年春易名为省立瑞金师范学校。并入县立中学后三年,1952年瑞金师范复办,校址移至县城西南的忠义中学旧址,即今天的瑞金二中。
而这一年,瑞金县立中学先后建起了一字楼、十字楼、口子楼、三排教室和教师宿舍,还利用旧校舍建起了物理、化学实验室和图书馆,住校生950余人(含高中外籍学生),本县的部分外区学生只好租住在校外。1953年,学校更名为“江西省瑞金中学”。学生增涨,改建校门,原建于1923年原绵江中学老校门完成历史使命。
江西省瑞金中学门前合影
1960年8月,瑞金一中与瑞金师范两所学校再度“结缘”。1954年瑞金师范与宁都师范合并,后来又复办校址迁回瑞金一中校园内。但办学两年后又一次并入宁都师范,从瑞金一中校园撤出。
随着时代发展,沙洲坝渐渐成为书香弥漫的教育用地。1965年,沙洲坝创办江西大学瑞金分校,来自南昌的江西大学中文系、政教系300多名师生在“二苏大”礼堂举行开学典礼。这时的沙洲坝,已先后办过瑞金大学、赣南农干校。
腾笼换鸟,书香延续。当时,江西大学分校以“二苏大”为中心,以东范围为教学区,后来依次演变为瑞金县委党校、瑞金师范学校、瑞金第一中学,以西范围则为生活区,后来演变为瑞金县化肥厂、民兵训练基、分校农场和实习基地。
1968年,瑞金一中与瑞金二中以及瑞金县城关镇八一、解放两所小学合并为“红都学校”,直到改革开放后,更名为“江西省瑞金第一中学”。这期间,1979年8月,瑞金一中校园内同时开办的瑞金师范,则变为“宁都师范瑞金分校”和“瑞金县教育学校”,校址又一次搬迁到沙洲坝原瑞金大学、江西大学瑞金分校、瑞金县委党校旧址。1980年12月,学校再次更名为“江西省瑞金师范学校”。为此,瑞金一中与瑞金师范经历了第三次分分合合。
1986年11月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瑞金第一中学”校名
随着师范学校退出舞台,瑞金一中搬迁到沙洲的规划开始出台,并于2002年开始实施。2006年下半年,瑞金一中沙洲坝新校区建设规划制定,总投资1.7亿元,总建设面积71700平方米,学生容量为6000人规模,规划占地430亩,其中新征土地235亩。新校区教学区、运动区、生活区和休闲区四个部分,有东校门和南校门两个入口。2009年9月21日,新校区举行奠基仪式,开启了瑞金教育史上投资最大、综合性最强、工作难度最大的校建工程。
不忘旧文脉,开启新征程。如今,瑞金一中新校园归拢了次第铺展的历史文脉,开启面向未来的现实旅途。沙洲的书香越发蓬勃,随着众多学子的奋斗成功,播之四海,香远益清。
瑞金第一中学
岁月悠长,文脉延续,瑞金一中百年校庆,显然是红都瑞金的喜事盛事。据文献记载,在瑞金一中百年发展的历史上,曾经举办过四次校庆。
第一次校庆,是三周年校庆。那是1926年11月11日。瑞金一中的前身——绵江中学,首次校庆活动选择在双“十一”,因为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休止日,可见创办者有着国际视野。据绵江中学首任董事兼教员刘秀钰回忆:“予建议为绵江纪念日,取其世界人类和平复苏之意,并演话剧《终身大事》以示庆祝。此为胡适先生所作脚本,为冲破封建藩篱,争取婚姻自由之故事。有类易卜生笔下《娜拉》者也。”该话剧由创校董事刘建章先生导演,所需演员皆从学生中挑选,因为当时只有男生,剧中的女角色亦由男生扮演。
据记载,1926年11月11至12日,绵江中学校庆活动隆重开展。校方在学校大门上张灯结彩,左右侧贴上了一幅由校长刘惟甫先生书写的对联,上联是:“刚日读经,柔日读史;”下联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该对联由校长刘惟甫即兴就章,笔姿挺拔,龙飞凤舞。校庆三周年纪念演出舞台搭建在忠烈祠内,开门即可演出,可容纳观众三百人。舞台彩门横额上书写“学而优”三个大字,两侧有楹联,上联是:“冲破藩篱,男女恋爱,婚姻自由,争取终身大事;”下联是:“一年艺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喜看三载有成。”校庆两天期间校园格外热闹,邑人皆称是为瑞金县山沟沟里破天荒的大事!
第二次校庆是1948年十周年之际,时任江西省教育厅厅长周邦道,专门题词:“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敬教劝学,隆化作新”。第三次校庆,是1993年10月1日。这次 70周年校庆建设了校史馆,向海内外校友发出了校庆活动的邀请函,编印了《瑞金第一中学校友通讯录》。
第四次校庆,是八十周年校庆。那是2003年8月,建校八十周年大型庆典活动,得到了上级党政、教育行政部门高度重视和海外内学子的广泛参与。庆典包括纪念大会、文艺联欢会、参观校史陈列室、书画展览。纪念大会在人民会场进行,上级领导、来宾、海内外校友和瑞金一中师生约4000人参加。海内外校友共计捐款30余万元。后来,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给瑞金一中捐赠了电脑30台。这次校庆,清华大学等名牌高校发来贺电,原国家教委主任柳斌,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池宝书等寄来题词——“一卷青史声播四海铸名校,八旬韶华烛照千秋育英才”。
绵江之畔,人文蔚起。千年古邑,红色故都。从三周年到十周年,从七十周年到八十周年,四次校庆分属不同的年代,见证了不同的时代。从新文化运动气息到四海同归的新中国,一脉相承又别有气象,正是文运与国运相连的注解。
百年之约,盛世盛会。2023年十月二日的百年校庆,是红都瑞金新时代的又一次庆典,再次见证红都儿女爱国爱乡、崇文重教的文化性格。作为小城的重点中学,作为县城一中,百年校庆牵引了所有红都儿女的关注。因为,她是所有家庭聚焦过的学校。那束青春的目光,要么是父辈,要么是自己,要么是儿女。
瑞金第一中学老校区
“每个此刻,是我落子无悔选择的人生,人间路遥远,有风雨随行,人生路遥远,唯步履不息……”2023年热播的央视大剧《人生之路》,是从一所县城高中开始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在路遥的《人生》中,紧要的几步中,也包括在县一中的高考。人生路遥,最难忘是县一中。在中国,每个县城,都会有一所重点中学。无数的城乡青年,迈向这所县城的中学,迸发青春的活力,以期改变命运。
高中岁月,起跑时刻,那是一首青春的序曲。“挽起了灯火,也错过了星河,都圆也都缺,都对也都错,都已是最好的笑和泪都值得……”在中国,有无数的“高加林”,“高双星”,“黄亚萍”,“张克南”,汇聚到县一中,为未来拼搏,为青春喝彩。在绵江河畔,在红都瑞金,多少人曾经就是其中一个。
人生路遥,县一中,是难忘的人生拐点。母校,保管着最美的青春。中国的县城,中国的县一中,走出了北大,走出了清华,走出了海子,走出了路遥,走出了无数民族的栋梁。在大江南北,县一中是无数人的青春驿站。
回望家乡,母校总是乡愁最生动的一部分。这里有太多的回忆,比如开学第一天,走进母校时的激动和憧憬!这里是成长的摇篮,多少年过去,回望母校,那么多老师,那么多同学,总是让人感到那么亲切!而作为县城的重点中学,她又是多少人成功的起点!县城一中的召唤和接纳,将成为永远的感恩。在每个校友的回忆中,能被瑞金一中召唤,能考上瑞金一中,是个人的荣幸,也是家族的荣耀,还是全县人民的厚望!
国庆之后是校庆,2023年的十月二日,瑞金一中的百年校庆,庆贺母校的华诞,分享母校的光荣,引发无数校友和乡贤的热望。岁月芳华,回望来路。一百年中国,一百年瑞金,一百年学校。中国梦,有瑞金。中国梦,有一中。人生路遥,值得向母校致敬!
忽有故人心头过,回望家山待聚首。相约秋天的校庆,无论天南地北、隔山隔水,重温那盏青春的灯火,都能闻到岁月的味道。露从今夜起,月是故乡明。南山笔架在,绵江日夜行。最是弦歌又百年,国庆又校庆。瑞金一中,百年荣光仍是风华正茂。为了共同的记忆,红都儿女共同回望,且约且行。
范剑鸣,原名范建民,江西瑞金人。中国作协会员。赣州市作协副主席。有诗歌、小说、散文、文学评论发于发表各种文学期刊及若干年选,获过首届方志敏文学奖、第四届井冈山文学奖、第六届江西省谷雨文学奖、2022年江西年度优秀小说奖。出版诗集《向万物致敬》《大地庄严》《诗意瑞金》,散文集《风吹蒿莱》,长篇小说《水车简史》,著有长篇小说4部。当过教师、记者、编辑。现在宣传部门工作。
编辑:李肖婷
审核:李 欣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