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告圣、海清:客家人祈福佑安的内心诉求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告圣、海清:客家人祈福佑安的内心诉求

时间:2023-09-04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640.png

image.png

640(2).png

“告圣”八字罡。

东晋以后,道教文化传入赣南,与当地客家文化碰撞融合,慢慢产生了像“告圣”“海清”等一些具有道教色彩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动,表达客家人驱邪逐疠、祈福佑安的内心诉求。

640(3).png

吹锡角壮声威。

“告圣”是俗称“茅山道士”的民间法事活动,演绎了“赎魂消灾”的一个片段。它以歌舞形式表现安坛启教、祭天搬兵,以求扫除邪恶、消弭灾难。舞蹈由一人表演,另有四人各持一乐器为其唱和,地点或在厅堂或在野外,时间多为夜晚。场中置一张草席,表演者男扮女装,右手持法刀,左手执锡角。每唱完一小段,随即摆姿势念一段道占,并吹响锡角以壮声威。舞蹈以扭摆见长,蹦退转身,手舞足蹈,动作细腻连贯,唱和富于韵律。手的动作上不过眉、下不过膝,一套动作面向四方反复表演,但表演区限在草席之内,越席则谓之“超越仙界”。

640(4).png

“告圣”四门罡。

“告圣”的唱词是整齐的七字句,上下句对称,唱腔平缓,似吟似唱,不断反复,犹如诵经。伴奏乐器有小锣、铙钹、小鼓、锡角等,虽变化不多,但与唱词相得益彰,能有效烘托告圣祈祷的气氛,并在各唱段之间起着搭桥过渡的作用。

640(5).png

“告圣”梳头洗面罡。

“海清”,民间俗称“跳觋”,是道教祭祀舞蹈之一,初为巫舞,后演变成民间驱邪舞蹈,一度盛行于闽赣二省。在赣南的会昌县,新中国成立前夕,域内仍有觋公数十人。

640(6).png

“海清”与陈四姑商量降魔除妖。

“海清”具有浓郁的传奇故事色彩:相传观世音云游南海时,得知白蛇王涂炭生灵,决心为民除害,于是历尽艰辛投师学法,点唤天兵天将,一举斩除白蛇王。后来,故事中的人物观世音又被换成了海清与陈四姑兄妹俩,这种舞蹈也演变为觋公为病人“驱邪逐疠”的一种手段和仪式,含有“正气必定战胜邪魔”之意。

640(7).png

陈四姑决定与“海清”一起拜师学法。

“海清”舞蹈由三人完成。两人出“台”表演,一人坐于神坛左侧击小鼓、小锣伴唱,舞蹈动作古朴、富有张力。表演地点多在厅堂,时间一般在晚上。入夜,在厅堂上首摆设神坛,张挂神像,桌面置香炉、燃香烛,造成一种肃穆神秘的气氛。神坛下,地上摊一方竹席,竹席上放张草席。草席象征陆地,竹席象征大海。表演时,扮演者在草席范围内或唱或念,手舞足蹈,鸣锣吹号,做出各种祭神祈愿和驱妖逐魔的特定动作,达旦始歇。

640(8).png

“海清”与白蛇王斗阵。

“告圣”“海清”等民俗文化活动,在赣南客家地区流传已久。如今,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和科学知识的日益普及、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早已不再迷信其真能驱邪逐疠,但它们颇具特色的文化娱乐功能,却为广大群众所津津乐道。为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濒临消失的客家古老文化,2010年,“崇义告圣”被列入江西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015年,“会昌搬海清习俗”被列入赣州市第四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640(9).png

最终,“海清”与陈四姑斩除了白蛇王,为民除害。

— END —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李肖婷

审核:李   欣

640(10).png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