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赣湘往来的交通要道——江西门古道。
崇义诸广山,赣南屋脊!
诸广山,处罗霄山脉南段,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其中著名的山峰有赣南第一高峰海拔2061.3米的齐云山,赣南第二高峰海拔1748.8米华仙峰等。
一直听说,诸广山上暗藏着一段古老的赣湘通道——江西门。那是昔日赣湘往来的交通要道,从崇义县上堡乡正井村到达湖南桂东县的东洛乡,是赣湘两省天然分界岭。
正井村里的唐氏祠堂。
据崇义地名志载,江西门建于清咸丰年间,用石头砌成。因年久失修,于新中国成立前倒塌,基石尚存,处于上堡圩西约11公里,是上堡通往湖南省桂东县的必经之路,故名“江西门”。
江西门古道,有“七上八下十八扭”之称,用石块铺成,依然保存完好,沿途有竹海、原始森林、飞瀑流泉、高山杜鹃等,顺着古道爬上坳顶的江西门,一脚踏两省,这边是江西,那边是湖南。
山水画中的正井村。
同行的唐先生说:“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前,桂东县普乐镇盛产土陶,诸如淘米缸、酒坛、油壶、菜坛、饭钵、火炉、水缸等与人们生活紧密相关的器物,每年都有好多人挑陶器到崇义县这边来卖,小时候,常常可见挑担卖土陶的湖南人。”说着说着,我仿佛重新穿越到一个遥远年代,只见那三三两两的布衣挑夫、长衫商人正从古道上缓缓走来,与我擦肩而过。
眼前这条看起来不起眼的古道,是连接东边山的主要通道,也是赣湘边界“红色通道”,朱德、彭德怀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在此留下过足迹。1927年11月,朱德、陈毅率南昌起义军余部转战崇义。第一、四路支队得朱德函嘱,“桂东有我们同志何举成组织之工农军,一、四两路应迅速前进桂东,与何举成联络”;1928年2月,何翊奎率队从桂东经过江西门转移到崇义,在上堡联络赖昌汉、谢世骙,秘密发展他们入党,建立党小组;1929年2月上旬至6月中旬,彭德怀、滕代远率领红五军主力转战赣湘粤边,途经江西门;1932年冬,新地游击队为恢复崇义苏区自东边山进入新地,后改为湘粤赣边区游击支队,共180多人,活动在新地十八垒、诸广山、鹅形、桂东上下庄一带;1934年主力红军长征后,方维夏,湖南平江人,毛泽东的老师,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兼司法部部长,在红独四团面临解体危难时刻,收集部队,返回东边山进行革命斗争,常常往返江西门开展游击斗争;1935年4月,赣南军区司令员蔡会文,率部来到东边山,编成湘粤赣边区红军游击支队,在东边山坚持游击战争,总部设在赤水仙,常往返江西门开展游击斗争……
诸广山古冰川遗迹。
茫茫云海,山山相连。沿着古道拾级而上,一路飞瀑流泉,溪水潺潺,登顶饱览赣湘盛景,别有一番情趣。我们站在山的入口,一阵风,送来了东边山的邀请——仿佛顺着风能听见古道驿站茶盐商贾的马蹄阵阵、逆着风能听懂森林密洞游击战士的细语声声。
江西门,这条连接崇义与桂东交界的赣湘古道,外地人知之甚少,很多年轻人可能听都没听过。
初秋,我们来到崇义正井村。车子慢慢地向密林深处驶去,我们渐渐被一道道群山景色所迷住。“你看,那农屋,那梯田,那石围,好生态哦。”车子有如在天空中穿行,一层层的梯田挂在山窝和山埂上,呈现出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线条,看上去别有风韵。村里相关人员介绍说,正井村总面积约18.8平方公里,有13个组,377户,1400多人口,耕地2832亩,山林1.8万亩,至上堡圩7.7公里,从正井村部至江西门6.7公里。
风光秀丽、景色宜人的正井村。
盘山而来,山顶远眺,青山绿水间,一个原生态村落掩映其中,同行的小峰说:“我打赣江边的江南宋城过来,跨过百里的山和水,短暂栖居在诸广山脉的这个小山村,不过是一天一晚的过客,觉不出长途跋涉的疲劳,一条小溪,一片竹林,一处瀑布……不经意间多看几眼,就看成了隽永的诗行。”
一阵山雨过后,盈盈云水间,这极为壮美的景象,令我们心旷神怡。这里是康养休闲避暑的好去处。这里,适合入梦。
-【END】-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刘宇欣
审核:李 欣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