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或家谱,是以记载一姓或一族、一房世系为中心内容的表册文书。修谱,旨在缅怀祖上恩德,加深族人之间的联系,厘清家族发展的支系辈分脉络,传承和延续家族历史文化。
客家人系出中原汉族,有着深厚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情结,特殊的生存状态使客家人的根源意识和宗族观念愈加强烈。在千百年来的迁徙发展过程中,虽世事多艰,但客家人一旦安定下来,便修族谱,以溯根源,以续血脉,代代相承。
客家族谱一般会记录本族迁徙的时间、地点及辗转行程路线、奔波流离的苦难情景等;记载家族人员,将子孙入谱,并对本族较有影响的贤能人士事迹功绩进行简要记述;记载本族的家训家风,对子孙后代进行行为道德约束,这是客家人家风家教文化的集中体现。有的族谱还会记录当地重要事件,包括家族的兴衰、社会的变革、家族所在地的自然环境、人文生态等。
客家族谱蕴藏着丰富的人口学、社会学、民俗学、地名学、经济史、人物传记及地方史资料,堪称“客家人的百科全书”,是客家人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见证,也是客家人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更难能可贵的是,核心素养统领并贯穿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各个方面,将其统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赣南客家各姓氏宗族一般每隔三四十年大修一次族谱,在这期间,有的每年还要上一次鸿丁谱,约定正月初某一天,上一年添了丁的人家抱着小孩,带上“添丁酒”和果品等,来到祠堂祭拜先祖,请族人吃“添丁酒”,录上鸿丁谱,将小孩名字和出生年、月、日、时辰及父母名字登记清楚,作为大修族谱时的备用底稿。
修谱是整个宗族里最重要、最具使命感的大事之一,需要众多人力物力,耗时也很长。修谱过程大致分为五个环节:
首先成立编委会。编委会由家族中德高望重者和热心为宗族事务奔忙的年轻族人组成。主修一般由族长担任,另设倡修(编修)、监修、协修、校阅等,明确职责和分工。编委会还要负责筹集修谱经费。古时修谱的经费一般来自族田、祭田等族中众产收入;每个入谱的男丁也要交纳一定数额的谱银。现在一般是通过捐资和族谱预售来筹集。
然后开工修谱。由编委会组织成立的专门编修团队制定详细完整的族谱编修计划,按照计划一步步执行。其中最重要的内容是制定字辈,按序排辈、排行录名。
之后是出谱、拜谱和发谱。新谱定稿后,要告知族人,选吉日将修编好的族谱迎回祠堂,称为“出谱”。族谱迎入祠堂后再择吉日举族予以礼拜,称为“拜谱”。古时拜谱结束后,由族长拿出朱笔批序发谱。
早期的客家族谱多为线装手抄本,除了纸质的还有布质的,有手抄、木刻、油印、铅印等版本,有总谱、房谱、联宗谱、宗祠谱等分类。现在的族谱多由专业的印刷厂排版印制,随着计算机及网络的普及,编修族谱也与时俱进,有了“电子版”。
国泰民安,盛世修谱。近些年,赣南客家地区兴起了修谱热。这股热潮的背后,是客家人追溯先辈足迹、延续家族血脉的精神需求,也是客家人弘扬祖训家风、教化族人后代的时代风尚。
客家族谱还是海外客家人与祖地血脉相连的桥梁和纽带,通过查阅族谱,每一个寻根问祖的客家人都可以找到自己的故土和宗亲。族谱也告诉每一位客家后代,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己从哪里来、根在何处。
- 【END】-
来源:赣南日报
编辑:张惠妍
审核:李 欣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