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客家古窑: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客家古窑:历史变迁的文化轨迹

时间:2023-10-28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00.jpg

image.png

1.jpg

▲七里镇窑赖屋岭窑场遗址。

赣南境内,不少地方发现过商周时期的陶片,说明这里在商周就有陶罐制作。明清时期,大批中原汉人南迁和客家后裔从广东、福建回迁赣南,他们把更为成熟的陶罐砖瓦制作工艺也带了过来,并根据赣南气候、水土环境不断加以改进和提升,形成了富有赣南特色的客家古窑文化,陶罐砖瓦制作由此在赣南逐渐普及,成为家家户户喜爱的日用品、耐用品,也写下赣南客家生活史和发展史中的重要一页。

在赣南,除了众多生产陶罐砖瓦的小型民间土窑,也出现了像七里镇窑这样闻名遐迩的大规模、高品质官设瓷窑。七里镇窑位于现章贡区水东镇七里村,始烧于晚唐、兴盛于宋代,停烧于明代早期,有着500多年持续烧造的历史,2013年入列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与景德镇窑、吉州窑、洪州窑、南丰窑并称为“江西古代五大名窑”,也是江西除景德镇窑、洪州窑外持续烧造时间最长的古窑。七里镇窑以龙窑为主,大小高低的十多个窑包从东到西连绵三四里。不少专家评论说,七里镇窑的烧造技术和不少出产器物可与景德镇窑、吉州窑的相媲美,有“标新立异、曲尽其妙”之盛誉。这些精品经大庾岭古驿道,运至广州,远销海外。清代《赣县志》中王宗述的《陶书》载:“长岭出青黄釉,每釉百斛价银四分,皆浮梁瓷器所需者,赣之产釉不载于史册,县北五十里曰黄龙埠,土人尝采之。”这里透露了景德镇窑场曾采购赣州釉原料的史实。因此,民间传说“先有七里镇,后有永和镇,再有景德镇”并非虚言。今天,这里陆续出土的褐釉同心圆纹乳钉罐、青釉瓜棱腹执壶、青白釉莲瓣纹罐、仿铜兽面鹰爪五足鼎式炉等精美瓷器,为国内罕见。

640(4).png

▲七里镇窑代表性产品之一褐釉同心圆纹乳钉罐,被形容为“戴珍珠项链,穿柳斗纹裙”。

古法烧制陶瓷器物,一般要经过淘泥、摞泥、拉坯、印坯、修坯、捺水、画坯、上釉、烧窑、成瓷等工序。烧窑时要请经验丰富的窑师来看火候,根据不同陶土瓷土做成的陶瓷器物和不同燃烧材料来确定烧窑时间和火力大小,这样才能烧出精美、实用的陶瓷制品。

640(5).png

▲做坯

640(6).png

▲晒胚

640(7).png

▲上釉

640(8).png

▲砖瓦装窑

640(9).png

▲给陶罐刻字作画    

640(10).png

▲出窑

各式各样的窑场制品首先是追求经济实用,然后是力求新颖美观。为了节约成本并提高它的商品价值,需要制作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在形式上、工艺上做出许多创新。从艺术审美角度看,砖瓦的厚实之美、陶罐的圆润之美、瓷具的精致之美……或端庄大气,或精巧细腻,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那种植根于赣南乡土的创造灵魂。

在上犹县,至今保存着一座清朝咸丰年间的古窑。它虽然是小型的、非专业性的,只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安排生产,却以一种从容和朴实,展现出赣南窑场发展的一段历史轨迹和百姓生活变迁的文化印记,同时也折射出赣南客家人的率性和对美与创造的尊崇。


-END-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张惠妍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