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龚文瑞:赣水长,赣水谣——序唐茂祥小说《大河上下》

龚文瑞:赣水长,赣水谣——序唐茂祥小说《大河上下》

时间:2023-11-04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640.png

image.png

image.png

水是生命之源,人类逐水而居,城市与村落因此成长。比如,长安之于渭河,汴州之于黄河、洛河,重庆之于长江、嘉陵江,豫章之于赣江、抚河、鄱阳湖,赣州之于章江、贡江。

每一条江河,都连接着无数的乡村与城市,都有一个个长满胡须的故事,都有无尽的乡愁在流淌。在赣州城生活了数十年,我无数次地来到章贡二水汇合处。城堞之下,绿榕流韵,伫立在八境台下的赣江起点,凝视浩浩汤汤的赣江,遥望两岸不尽的青山,遥想历代先贤们遗落下的无数的人文故事。我好多次滋生去撷取诗和远方的冲动——乘舟远航去,完整地游历一遍赣江,从赣江起点八境台下的龟角尾到赣江之尾的永修县吴城镇鄱阳湖口。

最后一打听,需要一个月才能完成这趟水上旅行,所以迟疑了。没想到今天唐茂祥先生用他的小说《大河上下》替我成全夙愿,实现了这趟没有成行的水上旅行。感谢他用其意韵丰富的文学叙事,把千里赣江的万种风情,像歌谣一般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

赣水长,赣水谣。这可谓一件了不起的文学壮举。一般来说,地方文化是疆野分明的。作家多般只关注自己脚下的家园故土,对身外之域的山川田野的行走、考察、研究或写作相对更为淡泊、粗放。可以说,完整地以赣江全域水脉为轴线来进行文学创作的人并不多,而自上而下,从一条大河诸条支流的源头开始,一路赋予赣江流域文学意境与情节勾勒的创作甚是少见。从这个角度铨释,唐茂祥先生的《大河上下》不可不谓是一部具有填补文学空白意义的时空宽、纵度长的作品。

写小说是一种工程浩大且极耗思想与体力的文学创造。倘若把散文随笔比喻成一座隽秀的亭榭,小说则可以比喻是一座繁复的塔楼,好比具有等级差异的尘外亭与滕王阁一般。是故,选择以小说形式而从事文学创作的唐茂祥是受人敬重的。好在,他有着极好的语言功底,有着讲好中国故事、江西故事、南昌故事、赣州故事、安远故事的叙事天赋。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丰盈的内心世界,高瞻的叙事视角、高尚的家国情怀,以及强烈的写作欲望,是奠定这部小说得以成功的基本保证。

原则上,我是不为不认识的人写传或作序评的,我也拒绝过数位企业家请我为之撰写传记的高薪诱惑。然而,这回我破例了。原因有二,一是因为代他约稿的他的大学同学魏德敏先生,是当年我在报社工作时经常闲聚一起侃谈人生的老同事;二是因为唐茂祥是一个身患重疾却仍坚持在病榻上长期写作的古稀老人,他用十年时间数易其稿而完成近50万字小说《大河上下》的写作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

因患重疾,唐先生不能说话,耳朵也不太中听,我们的所有交往只能是通过文字通过微信来实现的。他告诉我,自己是1966 届高中毕业的所谓“老三届”,1977 年恢复高考后,考上了大学中文系,参加工作后辗转异地,最后在江西省农发行处级干部岗位上退休的。2009 年,唐茂祥开始文学创作,主攻小说,已出版了反映安远脐橙产业发展及 赣南木业发展的两部小说《脐橙花开》和《丰华木业》。有趣的是,我是恢复高考后的 1978 年考入大学化学系的所谓“新三届”,我们有两年时间上的重叠,因此我该称他为“大师兄”。

从与唐茂祥的对话中得知,他年轻时做过五年木模工,退休前近二十年独自在南昌工作,经常往滕王阁、绳金塔、万寿宫、水观音亭这些地方溜达……这些宝贵的人生阅历促成了他塑造小说主人公赖活宝,怀揣技艺走江湖的形象与故事刻划的可能性;他大学学中文,这种文学情结萦绕一生,让他有感而发,不吐不快,成为他假小说而演绎生命华章的必然选择;他要借主人公赖活宝的出现把自己的生命意义再演绎一回;他关心国家大事,得知浙赣粤大运河开通在即,触动了对家乡山水的绵绵思念与深度思考,想象大运河将给浙粤赣三地带给长江、信江、章江、贡江、贛江、珠江的新一次的繁华,遂有了小说的主人公赖活宝闯荡江湖、顺赣江一路北上的人生经历与创业故事……。我深以为然,一个退休十多年,年事已高,且身患重症,但写作欲望却如此强盛的人,必定是富有坚定信念的人。而这种坚定信念的支撑力量是他内心深处的大情怀使然。我理解,这种大情怀是具有强烈家国意义的,既是对人生过往的一种眷念,也是对当下岁月的一种热爱,更是对家园未来的一种期许。

2022 年 11 月,我收到唐茂祥先生寄来的小说打印稿。书稿刚刚打印出来,还漾着些许油墨清香。因为要带孙子,我只能用晚上孙子睡着后的时间开展阅读。当晚,我翻开书稿,几页之后便被吸引了,我一口气看到凌晨一点。次日我告诉他,小说语言和故事很吸引人,相信这是一部好小说。能吸引人读下去是小说成功的第一步,至少它可以引导读者进入作者营造的故事情境中去。之后,我又用十多个晚上通篇阅读。期间,我不断与他有微信交流,讲述阅读体会,反馈我的修改意见,提供我的修稿意见,甚至对书名我俩进行了数个来回的碰撞。我们共同认为,书名当既能涵盖全貌,又能彰显内涵,还得富含文采和气势,遂从《赣江风情》、《情满赣江》,转至《赣水谣》,最后定名《大河上下》。

定名那日,正好我在阅读小说第十一章《水头江尾一家亲》。“水头江尾”四个字猛地触动了我——君在赣江源,我居长江尾,我们因《大河上下》而彼此相识并为之牵挂。当然,我刚过花甲,他已过古稀,我身体尚健,他却是抱病之人,他奋笔疾书十余年写成《大河上下》,而我仅仅是一个阅读者而已。写到这,我心中忽然间涌动一种比拟——假如说《大河上下》是一阙情满赣江的歌谣,而唐茂祥则是一个唱着歌谣,在赣江中畅游或在岸畔上奔走的硬汉子。

1.png

image.png

诚然,《大河上下》是一部立足中国传统文化,以赣江水域为脉络,以主人公赖活宝闯荡江湖为故事主线,辅以诗性语言或特色方言,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至本世纪初改革开放过程中乡村与城市、乡村人与城市人彼此交融的日常生活与文化激荡,是一部客家故土的原乡叙事诗,一部传统文化的城乡交响曲,是一部赣江风情的大河演绎史。

一、客家故土在原乡叙事中厚重如磬

著名评论家缪俊杰先生说过:“一个有良知的作家是不会忘记他的故乡的。不管他的文学起于何处,又走向何方,他的创作都会以故乡为底色,在故乡寻‘根’。”以故乡为底色,恰恰是《大河上下》的显著特征。所有的文明都是从乡村出发的。乡村是城市文化的根脉。赣南是客家原乡,也是唐茂祥的故园。原乡丛生着民间故事,故园收藏着每一个个体生命最珍贵的记忆。而记忆则像一口井,随着年龄渐长而愈加深邃与暗涌,有着一种随时都将迸发的力量。显然,唐茂祥在小说《大河上下》中把对老家的这种记忆与情感植入与揉合进了小说的文字叙事中。如同沈从文把家乡湘西、莫言把家乡高密、陈忠实把家乡白鹿园写进自己的小说一般,这既是作家情愫的一种释放形式,也是作家驾驭小说的最是从心所欲的一种叙事路径。

赣南是客家摇篮,也是一块家园厚土。任何一个生长在这片沃土的客家人,都无法不对它产生深深的敬畏——它蕴藏了2200 年的岁月风流,孕育了一个近千万人众的伟大民系,它天然具备了一种顽强的破土而出的品格,有着鲜明的不断吸收与进取的族群特征。《大河上下》显然就是这种文化指向下的一次铺叠与绽放。

这条大河的源头,当上溯到赣江主流贡江的一条分支——高云山下的濂江。高云山与广东、福建交界,相传当年毛主席去寻乌开展社会调查时路过此地,并有过短暂的停留,这则历史成了小说最重要的文化源头之一。高云山下的铁丰村至今仍存有一座真君庙,相传 150 年前三个乡民撑排走贡水、渡赣滩,在南昌万家埠码头与当地一座万寿宫结缘,赚钱后回到家乡也盖了一座类似的真君庙。这是小说的另一个文化源头,它直接勾勒出了濂江—贡水—赣江这条水系的上下游关系。

之外,小说通过主人公家遇事变、入庙学徒,借老僧人这个富有神秘性的人物,把赣南文化精粹如散珠碎玉一般一一抖落出来,比如安远的无为塔、永镇桥、龙泉寺、龙王庙、三百山和东江源,毛主席三次经过安远、朱德在天心军人整顿等等,还带领弟子巡游周边邻县;比如会昌汉仙岩、宁都金精洞、于都盘古山等。还有赣县宝华山之马祖文化、储君庙和十八滩文化;赣州城的文庙、卢王家庙及杨救贫之风水文化、苏轼南谪北归经虔州之东坡文化……

透过小说一个个情节叙事,这些人文故事为读者架构出一个巨大的想象空间,赣南的历史天空也因此打开一条可以追溯远古亦可展望未来的大通道。稍稍用心,阅读者便可以从盘古、孔子、汉帝、储君、八仙、卢光稠、杨救贫、马祖、苏东坡、文天祥、王阳明这些早已神圣或神化的文化符号中,非常容易地窥探出一张客家人成长、壮大的族群图谱,这张图谱上有岁月流转有沧海桑田,隐约有筚路蓝缕的中原汉人背负祖牌、举族南迁的悲壮情景,有客家先民在百越古族、畲瑶祖地客居、融合,在赣南大地繁衍、壮大,并逐步蛹生出属于这块地域独有的文化属性的漫长历程,更有一种不可言述的隐秘而伟大的传承力量在这个族群世代涌动着。作者擅长利用人物与场景,通过对话与行旅,让满腹经纶的老僧人及僧侣,以及衣钵相传、行走江湖的赖活宝,口吐莲花,将历史遗落在赣南这块家园里的过往故事与美妙传说,如数经典般地娓娓道来。

作家迟子建说:“没有大自然的滋养,没有我的故乡,也就不会有我的文学……一个作家,心中最好是装有一片土地,这样不管你流浪到哪里,疲惫的心都会有一个可休憩的地方。”无疑,唐茂祥的心中始终装有赣南这片土地,一条日夜流淌的濂江河、贡江河、赣江河。这片土地养育了他,这条大河大江流滋润了他,提升他的文学修养,促成他痴心于写作,更成了古稀之年身心回归的休憩地。

二、传统文化在城乡交融中熠熠生辉

赣江,横亘江西南北,文化源远流长,必须有一个可以贯穿赣江的文化载体及人物才能托举起《大河上下》。作者匠心独运,寻找到赋有镇水意义的万寿宫做文化载体,把专门为寺庙雕刻菩萨像的“下道士”赖活宝定位为《大河上下》主人公,并着力将之打造成一个工匠艺术大师的传统文化的传承人。

赖活宝,年少进庙里跟钟师傅学做木匠,跟老僧人学儒释道学中医学武打,成为多才多艺的工匠能人、博杂之人。小说中,赖活宝被塑造成一个对生活饱含热情、对人生饱含追求、给生命赋于内涵的人。当然,赖活宝善良,但并不完美,在他身上有着中国农民的些许狡黠,又有江湖剑客的一腔豪气,有着好为人师的酸溜味道,又有着仗义行侠的古道热肠,有着忍辱负重的无可奈何,又有迎难而进的慨然气度……正所谓”文又文得,武又武得“,这种形魂兼备的人物行状,最适合行走江湖那类人,最具有客家人当年闯南洋、闹革命的血性模样。作者的视野来源于乡村而高于乡村,在用乡土乡音塑造着这个乡村能人时,也站在更高的维度,以远瞻未来的视角赋能于主人公,以让他承担即将到来的天降之大任。如此,让一个最普通的乡村匠人,以一已之身几乎囊括客家人的所有秉性,从而演绎出闯荡江湖、创业有成的一段段故事佳话,不能不说作者用心苦。

小说从 1963 年起笔,这是国家最困难的三年。我生于 1962 年,母亲曾告诉我,她整个月子她只吃了接生婆带来的3个鸡蛋,之外再无一丝一毫的营养物。之后,物质贫乏的现象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改革开放后,主人公赖活宝如鱼得水,几乎是踏着国家改革开放每一个节奏前行——赴广东打工、承包,赴南昌建庙、开店、办公司……小说中的赖活宝是打工仔,也是弄潮者,更是创业者,是一个不甘沉沦,敢于吃螃蟹的人,也是有能力在城市扎下根、融入城市生活的乡下人,可以说,城乡之间的文化交融在赖活宝身上得了最生动的体现。其实,以小窺大,赖活宝的个人命运衬映了一个国家巨大的变迁与发展进步中进城农民的群体形象,他个人的成长史恰似一部有鲜明时代烙印的农民创业史。

城市在快速成长,乡村人在迅速流入城市,城乡在急速实现融合。城乡融合是一个有机再生的过程,乡村质朴的传统的文化如何渗透进入城市喧嚣、繁复的生活情境中?城市快节奏地成长过程中,科技日新月异,信息瞬息万变,文明高度发达,城市历史遗存的传统文化又如何保存与传承?《大河上下》从一个细微而特别的角度试图诠释这个宏大命题。赖活宝及其后来领来的一帮乡村工匠,在万家埠、南昌城、吴城镇大显身手,他们围绕着庙宇楼阁,用祖宗传下的匠技,雕刻滕王阁模型、千手观音像,修复因是庵、娄贞庙,将赖以生存的传统技艺在城市旅游开发与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乡村炊烟袅袅,曼妙城市的天空,由乡村而来的传统技艺在城市交融中熠熠生辉。

传统文化的根脉在乡村,在乡村人身上。城市发展到今天,每一个成长的细节,抑或每一个构成的元素,都有来自乡村建设者们的付出与贡献,尤其是那些有着传统文化技艺的行当与行业,比如建筑、雕刻、种植、养殖、修理、制作,等等。

《大河上下》对传统文化的城乡融入的叙事很有些标新立异,它一改乡村人入城只能做城市的配角或服务者的普遍现象与习惯性思维,将赖活宝一众具有匠心匠术的乡村人塑造成了城市的主角,成为城市建设与发展中某些领域的参与者、领导者,展现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新变奏、乡村人在新时代的新形象,回荡着灵光、创造性与生命力,实现了乡村人对一部分城市文化的解构或重构,给人耳目一新之感。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甚至把赖活宝这类有技艺的人称为“国家的宝贝”:“他们通过制作来表现他们的才艺,说句实话,他给我们传承一个信心,证明我们现在真正的非遗实际是在传承人身人,他们才是国家的宝贝,他们的才艺表现出来的方式,是创造性的方式”。

乡村能人介入城市文明建构,显然是作者有意在替赖活宝这类进入城市的乡村人讲话,为他们融入城市成为新城市人喝彩,也为他们把乡村绝活移植到城市找寻到一种可以释放乡愁的表现形式。其实,从乡村世界走向城市生活,在城市暂露头角的乡村能人屡见不鲜,农民企业家也比比皆是。关键是文艺作品如何为这些乡村小民定位,敢不敢突显他们的能力与成就或贡献,能不能说服城市人真正包容、接纳、承认他们。感谢唐茂祥,在这个问题上敢于思考与实践,借小说《大河上下》做了一次大胆的文学尝试。

三、赣江风情在大河上下的风姿绰约

《大河上下》的故事情节并不曲折,前面章节主要是关于客家原乡的一般叙事,之后则是沿濂江-贡江-赣江-鄱阳湖一脉呈现的赣江风情。显然,这是一阙情满江河的赣水谣。它以水为媒,每个章节都以诗歌开首,一路清风明月,一路轻歌曼舞,从贡水分支濂江之源至赣州城的赣江源至南昌郊外的万家埠至南昌城的滕王阁至永修吴城镇的入鄱口,撷粹式地展示了赣江沿途的秀丽山水与璀灿人文。用散文的语言来比喻,《大河上下》是一幅赞美江西“物华天宝”的历史长轴,是一首吟唱江西“人杰地灵”的瑰丽长诗,是一卷揭橥赣江流域地域人情、风貌的赣江风情录。

赣江,是江西母亲河。赣江,诗意而灵性,或柔和旖旎,或浪漫细腻,间或还有轻轻的叹息、淡淡的忧伤。赣江两岸,则把江水的这种韵致从水面曼延到了侧畔,以及依江而生的水乡、古镇、老城,滋润出一种丰腴、祥和之美。当然,“美都是从灵魂深处发出的,因为在大自然的景象不可能具有绝对的美。这美隐藏在创造者观察它们的那个人的灵魂里。”(别林斯基语)唐茂祥是个美的发现者与书写者,在《大河上下》中他用诗化的语言将大江两岸描绘得风情万种、如诗如画、厚重如磬——赣江风情流淌在赣州城的浮桥、城墙、八境台、郁孤台、慈云塔、文庙里,以及西瓜皮玉兰婶王师爷的笑谈里;流淌在万安县的会神滩、杨公庙、水帘洞里,以及惶恐滩的传说中;流淌在吉安市的青原山、净居寺、毗卢阁里,以及千人铜锅的故事中;流淌在樟树市的一天门、二码头、三宫庙、阁皂山里,以及葛家道的传说中;流淌在南昌城的滕王阁、万寿宫、绳金塔里,以及黄豆芙蓉燉羊腿的袅袅清香中;流淌在吴城镇的候鸟、修水、赣江、鄱阳湖里,以及朱元璋陈友谅与天桥,娄贞洲观音庙的美妙传说中……

在这些江头水尾的风情之地,作者似乎幻化成了赣江之子,怀揣一颗激越跳动的心,从头到尾都在演绎小说的主题曲“高云山水天上来,奔向鄱湖不复回;红旗插上太阳关,大河上下尽朝晖”,并以一腔对大赣江的无比热爱,用诗性的语言尽情地为之放歌。比如,赞美家乡高云山的“云龙河上上善水,滚水坝子唤吉祥”、“呼朋携友入家门,灰鹅嗄嗄仰天歌”;比如,赞美赣州城的“郁郁虎头城,城高逾百尺;雄伟八境台,两水控襟带”、“涌金门外浮桥跨,江流环绕美如画”;比如,赞美南昌滕王阁的“东向百花洲畔,西向南浦飞云;南向绳金塔鼎,北向鄱阳湖泊”,以及制作滕王阁模型之“三十六根横梁柱,七十二幅临江窗;双层重檐四方阁,构件连贯南北廊”;比如描述吴城街市繁荣的“九垄十八巷,六坊八码头”,以及感叹吴城山水气象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大河上下》通篇语言诗情、形象、生动、干净、优美、精练,呈现出超强的阅读魅力,引人入胜。这些诗性的语言粉饰出一个风姿绰约的风情赣江,隽永的语境里有着令人迷离的熏风陶醉般的美妙韵致。

也就是在这种着意渲染“赣江风情”的写作意愿下,《大河上下》关于赖活宝闯江湖的故事顿时生动与美好了起来,仿佛融入了一个极为丰富、宏阔的山水人文背景当中,整体上呈现出一种诗与远方、美美与共的情境之美。江湖不再险恶,山水如此多情。江水风吹,时光轻轻流淌;歌谣声中,人心念念是善。如此,《大河上下》以其流淌不止的歌谣,把一个个人物滋养得栩栩如生,把一个个地方浇灌得润泽无比,把一个故事演绎得鲜活如斯。

记得唐茂祥曾告诉过我,他为什么会选择抒写赣江。理由与他之前为什么选择去写《脐橙花开》《丰华木业》一样,因为他对脐橙、木业这两个领域非常熟悉,有很深沉的思考,《大河上下》的写作动机也类似——他对赣江熟悉,有很深的爱,很深的思考。是呵,如果说写作或写作成功需要什么理由的话,熟悉或热爱,以及很深沉的思考,就是唐茂祥给出的答案。

1.png

image.png

大河上下,万古长流,润泽了水边一座座城市,浇灌了两岸无边的田畴,滋养了几千年的农耕文明。伫立大江源头,我们自问:大江大河不应该只是养育了水里的生灵和岸上的人家,还应该养育人的思想与灵魂。当人类逐渐远离农耕,进入城镇化的信息时代,即当文明的建构愈加繁复之时,命运之手将把我们引向何方?是更加繁复与不可预测的生存情境,还是更加高远的理想王国?对此,《大河上下》虽然没有直接思考,但它叙事的结果,即赖活宝从大河之上端的高云山深处,沿着赣江一路闯荡,最终创业有成、进入省城的经历,却很自然地涉及到一个生存话题:是沉沦于抬头见山的农耕文明的乡村,终其一身,还是融于信息时代的城市,实现自我革命?小说已经给出了答案。这也就回答了文明建构不断步的时代,我们将选择何去何从。

如果说,中国版图上有一条现实存在的赣江,那么唐茂祥的血液中则有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黄河有《黄河大合唱》,长江有《长江之歌》,汤汤赣水是不是也应该有自己的诗经风雅颂,有属于江西人的一部千里江山图呢?《大河上下》就是。诗人说,炊烟在,乡村就在呼吸。我以为,赣江在,赣人行进的步伐就踏实。所以,赣江是值得书写的,而书写赣江的唐茂祥是值得作兴与抬举的。

壬寅之末的两个月,我的阅读与写作的时间全部交付给唐茂祥与《大河上下》了。每一个宁静的夜半,我都在他用生命之笔建构的这条大河上下游弋,开始做他交待的为之书序的作业。期间,我引荐他加入市作协,又推祟他加入中国金融作协,两项都圆满得于实现,祈望以些微的精神抚慰来肯定他的文学创作,从而激励他更好地完成作品的修改完善、付梓出版。此刻,我在想像,想像他的美好愿想正在一步步接通现实——《大河上下》以文学的姿态托举起赣江品牌,为即将将开通的浙赣粤大运河唱响激越的前奏曲。

当然,如果一定要苛求的话,《大河上下》也还是有不足的,比如语言太过诗化,且众人语气相似,不利人物特征的形成;比如故事有平铺直叙之感,没有给人太多的神秘与灵魂撞击……好在唐茂祥先生是一个热爱写作且用心写作的人,相信在未来的再创作中,这些问题都将得以一一化解。

2022年 12 月 16 日于上海浦东 


【作者简介】

龚文瑞: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分会副会长,江西省地域文化研究会专家顾问,贛南师大文学院特聘教授。

1.png


-【END】-


初审:施笑云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