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赣州的城市建设和城市景观
少不了说说赣州市红旗大道
始建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红旗大道
是赣州老城区的一条标志性大道
被誉为赣州最美园林街道、最美绿荫大道
红旗大道东西走向,宽近百米,长约十里,号称“十里红旗”。两旁绿化带花红草绿,林木茂密,古木参天。蓝天白云下面,宽阔平坦的大道上,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好一派都市繁华的景象。
红旗大道两端“抱”两江——东贡江、西章江。两江流向北,在千年名楼郁孤台、八境台前交汇成赣江。“章”“贡”两字组合成一个“赣”字,江西的简称“赣”就源于此,赣州由此享有“赣江源头第一城”之美称。
红旗大道1955年首次规划,1959年3月动工兴建,通过发动全城群众义务劳动参与共建,土方工程到1960年2月基本完成。红旗大道以“红旗”命名,极具时代色彩。红旗,红色,都是中国人所喜爱的。红色代表着喜庆、美好、希望。红旗具有象征意义,是党和国家的象征和标志。火红的年代,火红的生活,以红旗为美,以红旗为荣,在火热的工作、学习中,红旗是时代主旋律和积极向上的精神动力,能当上“红旗手”“红旗单位”,是无比光荣和骄傲的。“红旗大道”,名称响亮大气,文化内涵及寓意丰富,其意义非凡,可谓众望所归。
每每说到红旗大道,赣州人就有一种自豪感。在赣州人心目中,红旗大道是一面永不褪色的“红旗”,不仅是赣州城市建设的样板,更是赣州人艰苦奋斗的历史见证。
当年建设红旗大道时,新中国成立时间不长,国家处在百废待兴阶段,在资金缺乏、机械设备落后的条件下,勤劳的赣州人民肩挑背扛,不怕苦、不怕累,夜以继日,万人奋战在工地上,以超常速度完成一条大道的建设。半个多世纪过去,红旗大道如今依然美丽漂亮、充满活力。双向八车道,干净整洁,彰显出强烈的现代气息,令人赞叹。更让人难以置信的是,作为交通枢纽主干道,城市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即便是上下班高峰时段,也很少看到红旗大道拥堵的现象。
由此联想到给赣州带来“千年不涝”传说的福寿沟。福寿沟始建于北宋熙宁年间,地下排水系统历经千年还在正常使用,并不亚于现代的地下管道系统,这是很了不起的。福寿沟,红旗大道,一个是古代的排水工程,一个是现代的道路交通,同是城市的基础设施,千年轮回,都是一个时代的辉煌。
有了红旗大道,整个城市发生巨大改变,极大提升了城市品位和知名度。之前,南门口充其量算是个城乡接合部。然而,路通财通,红旗大道一通,城市重心迅速向其靠拢,南门口很快成为赣州寸土寸金的商业中心,堪比北京的王府井,上海的南京路。
从某种意义说,红旗大道不是一条普通的街道,而是一条承载着历史发展,见证伟大时代精神的大道,赣州的发展成就、时代前进的步伐,重重叠叠印在了红旗大道上。
红旗大道绿色之美堪称经典,姑且不论树种的名贵,仅凭绿化带随处可见苍翠葱茏的古树就非一般街道可及,更难得的是,那些绿化树有很多都是原生树,极其珍贵。
据参加过当年修路的老人说,路的位置原来是山坡地,长着大大小小的榕树、香樟树,开挖路基要砍掉占道树,但赣州人有不砍树的传统,便将树挪到两边绿化带栽种,把树保护下来了。当年的树,如今已长成一片枝繁叶茂的树林,人行道也形成遮天蔽日的绿荫长廊,走在绿荫下,仿佛走在绿色天堂。
仰望参天大树,枝干纵横交错,如鬼斧神工般巧妙穿插,极像古代建筑结构中的斗拱翘檐。片片绿叶恰似琉璃碧瓦,妙趣天成重叠在翘檐上面,搭建起飞逸俊秀、气势恢宏的绿色宫殿。那一棵棵葱郁苍翠的古树,像是一个个和蔼可亲、雍容大度的长者,以作揖姿态迎送来来往往过客。屹立着的树林,宛如身着绿色戎装的卫士,朝迎日出,夜伴明月,守护着红旗大道的安宁。
一树一风景,一叶一诗情。那么绿荫相拥的红旗大道,又有多少画意诗情?我不是诗人 ,不会写诗,但每当走在红旗大道,透过车窗外满眼葱翠的美景时,我就会情不自禁吟上一句:“风摇翠浪涌,泛舟绿海间。”壮哉!美哉!
每到夏天,红旗大道绿荫走廊就是天然空调,凉爽舒适,让人流连忘返,即便来去匆匆,也会有意无意放慢脚步,享受一会儿绿荫下的清凉。最钟爱于此的还是那些老人们,除了吃饭睡觉,几乎都是在林荫下泡着,三五成群,聚在一起休闲聊天,吹拉弹唱,悠扬爽朗的歌声笑声,在绿荫里回荡。
特别有趣的是,在红旗大道遇上过云雨,在绿荫下躲雨是很奇妙的经历。南方的夏天,经常出现奇特的云雨天气,上一刻还出着太阳,下一刻突然就有一朵乌云飘过来,即刻就下起雨来。过云雨持续时间虽短,但雨点大,要是没有遮挡,足以淋湿衣物,此时若正巧在绿荫下,只听见滴滴答答雨打树叶声,却不见雨点落地面,这样的神奇妙境可遇而不可求。
夜幕降临,红旗大道罩上了一层薄薄的面纱,柔和灯光下的绿荫走廊显得深邃而神秘,景物朦朦胧胧,若隐若现。来这里散步是很惬意的,幽静树林里,徐徐清风拂面,带着绿叶的淡淡清香,沁人心脾,仿佛漫步在梦幻仙境中。
拥有极美绿色的红旗大道,生机无限,风光无限,魅力无限,即使时光荏苒,红旗大道也不会过时、不会老去。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张惠妍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