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听父辈说,20世纪一二十年代的赣州城,曾被市民称为“小广州”“小花城”。长大后多走了些地方,又多增长了些见识,对“小广州”的说法还能接受,因为赣州与广州地理、建筑和历史文化较相近,对“小花城”的说法却不以为然。
先从地理、气候来看:赣州地处南岭北面,中亚热带南缘,属亚热带丘陵山区湿润季风气候区。赣州四季分明,春季阴雨连绵,夏季先涝后旱,夏天长,盛夏酷热,秋季风和日丽天气干爽,冬天短,无霜期长,湿冷少雨雪。但短暂的寒冷天气对花卉种植还是不利的。赣州的花卉品种远不如广州、昆明那样气候温润的春城,也没有形成有规模的花卉产业和市场。
不过,赣州虽然算不上花城,但市民爱花养花,自20世纪80年代始,街上便出现了零星的花市。抛开花城的争论,说说赣州种植花卉的历史,也是挺有意思的。
宋代民间流行簪花习俗,即在妇女头发或发冠上,戴各种时令鲜花,或是绢花、珠花等。那些高贵的金银珠宝簪花,是皇室官宦和富贵家庭女客的奢侈品,一般百姓用不起。平民女眷簪花,指向那些价格低廉的鲜花,主要是轻小芳香的花蕾,如盛夏三白:白玉兰、栀子和茉莉。若论花卉的“天赋仙姿,玉骨冰肌”,又首推茉莉。
妇女簪戴茉莉花,早在西汉陆贾的《南越行记》便有记载:“南越之境,百花不香,惟茉莉素馨花特芳香,女子以彩线穿心,以为首饰。”在赣南便有这样的七夕习俗——茉莉引线。待嫁女子在七夕夜对着牛郎织女星祈福,男子则在旁边观看。然后,女子们进行茉莉引线比赛,看谁最先用红丝线将七朵茉莉花串好,并将花环送给自己钟情的男子。茉莉谐音“莫离”,蕴含着永不分离的美好祝福。
茉莉因怕寒,栽种限于岭南,宋以前赣州种植不多。江西与广东、福建毗邻,气候上只要注意保暖应该不成问题,茉莉的种植自然就传入了江西。
南宋诗人王十朋,以名节闻于世。他笔下的茉莉,洋溢着洁身自好,淡泊名利的高雅之风:“没利名嘉花亦嘉,远从佛国到中华。老来耻逐蝇头利,故向禅房觅此花。”王十朋特意将“茉莉”改作“没利”,昭示自己像茉莉那样冰清玉洁,“一身正气为人,两袖清风处世”。
明代时,赣州农家大量种植茉莉。明嘉靖《赣州府志》有载:“茉莉,赣产最盛,木本为贵,藤本次之,单瓣者多香,双瓣者为洋茉莉,又有重台者名鬼子茉莉。初来自粤。今赣州亦多种之。”另,明代张瀚著《松窗梦语·花木纪》,也载:“更有茉莉……种出岭南,今赣亦渐多。”
据明嘉靖《瑞金县志》介绍,瑞金有兰、菊、瑞香、茉莉等花类;明嘉靖《崇义县志》载,崇义“兰凡二种,茉莉、素馨、含笑、山茶……”兰凡二种,是说建兰有两种:一种产自福建,另一种产自赣南,福建的香色为上。
清《江西通志》载:“茉莉花业之者以千万计,盆盆罗列……舫载以达江湖,岁食其利。”清同治《赣县志》也载:“茉莉赣产最盛,有专业者,圃中以千万计,舟载以运江淮,岁食其利……”
这些史料告诉我们,种植茉莉当时在赣州已很普遍,经过多年的经验积累,赣州花农种植茉莉、建兰的技艺大为提高,他们以种茉莉等花为业,以盆栽培育花卉并运往江淮一带销售,成就了赣州花卉产业的兴旺。
明代,苏州虎丘六月有花市,赣州人用船将茉莉、建兰运来花市出售。苏州诗人王穉登有两首诗描写了相关场景。
《茉莉曲六首其一》
章江茉莉贡江兰,夹竹桃花不耐寒。
三种尽非吴地有,一年一度买来看。
《茉莉曲六首其二》
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
公子豪华钱不惜,买花只拣树齐檐。
诗人以章江、贡江作茉莉和兰花的品名,这是为赣州挂起了一块金字招牌。赣州茉莉和兰花的大量外销,说明赣州出产的花卉,在吴中地区颇为知名。
在明嘉靖至万历年间(1522年—1620年),苏州虎丘花市逐渐成为江南花木贸易中心。明代文震亨的《长物志》说:“章江编篱插棘,俱用茉莉。”又说,花盛时赣州千艘快船将茉莉运抵虎丘,造就了虎丘花市的繁荣:“花时,千艘俱集虎丘,故花市初夏最盛。”
明代周文华《汝南圃史》载:“茉莉花等花树,今江东及吴地所有,皆从江西载来,唯赣州者尤佳。舟行路远,率用磐糠入盆底,取盆轻易。”这里介绍了赣州花品质好,因去苏州路远,船运的保护方法。
我们可以想象出:春光明媚百花争妍的三月,赣州近郊兰圃里盆栽的建兰和茉莉长势旺盛,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都在等候用快船运到苏、宁去贩卖。
就是因为运花,第二首诗就写得风趣甚至是有点调侃了。为赶运姑苏花市,赣州运花的船,两头尖尖又轻又快,价钱自然是涨了又涨,谁叫人们喜爱茉莉和建兰呢?姑苏这风流富庶之地,公子小姐自然不惜钱财,买起花来也是专挑大的花树。
其实,早在元代赣州花就出名了。元代苏州另一位诗人沈璜有《移家虎丘诗二首其一》云:“杜鹃零落柳藏雅,僧有余闲转法华。山下人家春事了,扫门迎接赣州花。”诗大意是:杜鹃花凋谢了柳叶还藏着风的雅趣,僧人有闲暇可以运转法华。而山下人家忙完了春耕事,又要打扫门庭迎接赣州花的到来。忙完了春事,便要“扫门迎接赣州花”,产地招牌都亮出来了,可见不是个别诗人喜欢赣州花,早在元代赣州花在苏州就已畅销。
我们再来说说前面诗句中提到的贡江兰,贡江兰即建兰,花期通常为每年6月至10月。原生于山中岩石上、灌丛中、溪谷或草丛里,农民从山里挖出来,去到集镇交易。明代开始大量人工栽培建兰,并以商品进入市场。建兰有两种:一种产自福建,另一种产自赣南,二者都很受市场青睐。经培育的建兰花繁叶茂,花开层层叠叠,花中带花,极为饱满,瓣多花奇,幽香袭人。据福建《崇安县新志》载:“四季兰(建兰),生武夷山,明蒙慎《游接笋峰记》云:‘石栏植兰以万计,叶长如茭花,四季不绝,芬芳触鼻’。实闽中所未见。”其实,赣南山野颇为常见,有赣州富庶人家更是青睐野生兰花,他们常常派人去深山觅得几株,养在家中厅堂、庭院、天井自赏。
直至明嘉靖万历年间,赣州以栽种茉莉和兰花(建兰)的种花业盛极一时,可惜至清代开始衰落。1646年清兵攻入赣州,战火使百业凋零,花木业更是一蹶不振,赣州茉莉和兰花远销苏宁等地的盛况早已不复。自清代以后,茉莉的主要产地已不在赣州。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施笑云
复审:李 欣
终审: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