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龙南市,有一个酿酒高手,她便是龙南市杨村镇的省级非遗“杨村米酒酿造技艺”传承人廖旺娣。凭借着对传统工序的严格遵守,当地每户人家都有一手酿酒手艺,而廖旺娣的手艺最受当地人认可。
然而,这项技艺在早些年并没有让她家的生活有所改善,廖旺娣在2005年放弃了米酒酿造生意。直到8年后,儿子赖敏蒋决定要把酿酒技艺传承好,重新拾起酒坊生意,廖旺娣的米酒香气才再度从围屋飘出来。
受祖上熏陶,廖旺娣从小就和客家米酒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嫁到杨太围屋,酿酒手艺更是成了廖旺娣维持生计的主要收入来源。
“以前大家都会酿酒,即使很会做米酒也没什么销路。10年前随着儿子回来说要酿酒,把酒通过网上卖出去,从那以后我是天天有得忙了。”刚开始廖旺娣对于儿子回来酿米酒这个决定还是一脸懵——靠这个能养家?现在看着儿子把米酒生意做得有声有色,廖旺娣的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2013年底,赖敏蒋从部队转业回来,跟着母亲学习酿酒,并立志让客家米酒走出围屋,飘向更远。
“现在的年轻人情愿出去创业、工作,学习传统工艺的很少了。”赖敏蒋介绍,为了让客家米酒香飘更远,再加上前期调研得知大家对家乡米酒有着浓厚的感情,才让他决定把酒坊生意捡起来。就这样,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母亲手把手教学,赖敏蒋在半年的时间里就学会了制作米酒的十六道工序,成为一个酿米酒的能手。
虽已退伍,但不服输、敢于挑战的军人特点在赖敏蒋的身上依然可见。不满足于学会母亲酿酒这门手艺,赖敏蒋对自己有了更高的要求,这是他在打算回来的时候就已经想好,太平堡米酒绝不能仅仅局限于传统工艺,要想走得更远更久,必须要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传统口味不丢失,新型品种在尝试。”桑椹米酒便是赖敏蒋充分利用地方食材,在原来工艺基础上,结合时下人们对养生的重视而研制出的新酒品。
随着赖敏蒋太平堡客家米酒名气的提升,当地有不少人也开始重新把手艺拾起来了。“我打算建立一个太平堡客家米酒行业协会,让更多的农户加入进来,扩大生产,带动更多村民发家致富。”赖敏蒋说。
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太平堡客家米酒知名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赖敏蒋的新制酒厂建成并投入使用后,赖敏蒋把之前有着酿酒经验的五户酿酒师整合在一起,依托电商平台,现在产量、销量都有了保障,每月平均可卖出米酒一万公斤。目前,在当地职能部门的帮助下,赖敏蒋的制酒厂走上了规模化、现代化发展之路。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张惠妍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