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屋,是客家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客家文化的显著标志。信丰,作为江西南部主要的客家聚居地,分布着种类不同的围屋,而永吉围就是其中方型围屋的代表。围屋深深深几许,不临围屋不知深,接下来,让笔者带您走进——永吉围。
永吉围位于信丰县小江镇山香村老圳头组。小江镇是信丰县的南大门,山香村坐落在小江镇中心。站在香山,极目远眺,蓝天白云之下,群山连绵起伏,绿色的山与白云相依相偎,莽莽苍苍,这里的空气负氧离子含量很高。掩映于苍翠山林中的永吉围,飘逸在轻缈的烟云中,显得庄重雄厚,古朴苍劲,构成了一幅美丽壮观的图景。
走进永吉围,那长长的青灰色的城垣撞入眼帘,缓缓推开那红漆斑驳的厚重木门,踏进那迷宫般的宁静高墙深院,忽然间,凝神屏息,便能感到客家遗风的壮美朝你袭来,长久以来浮躁的心也沉静了下来。
图片来源:江西赣州文旅
永吉围,一椽一木,一砖一瓦,都是那么的拙朴,墙角和青石路面长出的青苔和野草,让这座古围焕发出生机。围内通道青砖铺成,白墙青瓦,褪色的木质吊脚楼留下时光的纹理,屋檐下散落着陶陶罐罐,嫩绿的青草点缀其间。穿过一个个古色古香的大厅和天井,庭院深深,屋檐重重。在这里,你可体会到信丰客家人与围屋的高度融合和围屋一家亲的和谐氛围。客家人这种“亲”“诚”“义”“拼”的理念构建了厚重的客家文化,给后人留下了璀璨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永吉围那斑驳的古墙、昂首的翘檐凝聚着客家文化深厚的底蕴,见证了客家人建造围屋、聚居围屋、经营围屋、走出围屋的历史;围屋那雕梁画栋文韵和浓郁的客家风土人情演绎着客家人的魂与脉,彰显了客家人“团结协作、诚信正义、敢闯爱拼、尚先善赢”的文化内涵。
永吉围建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清末太学生江隆雍率族人始建,族谱记载:“整宗祠以任经理,倾囊输银建围屋而为倡首劳力经营。”1918年江隆雍卒,屋未成。江隆雍长子江师尧继承父业,族谱记载:“围造永吉,数载功成。”永吉围于1928年竣工。
图片来源:江西赣州文旅
永吉围坐北朝南,砖土结构,悬山顶,面阔60米,进深80米,墙厚度达0.9米,高6.8米,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正院门为红石门框院门,上额书写“永吉围”三字。内有三栋住房,近 200间房屋。围屋内曾住有36户人家。围屋四角有炮楼式建筑,围墙上有瞭望口和漏斗形的枪眼,便于对外瞭望和防御。围内九曲回廊,曲径通幽。民居排列整齐,正门直通正厅,两侧民居成行,都是两层楼建筑,一般从排房外的青砖砌墩阶梯或简易木楼梯上二楼,轩廊飞檐,色韵古雅,排房二楼屋檐挑梁上大红灯笼高高挂,给古围增添不少喜庆吉祥的氛围。厅厦由二井三厅构成,供有神位。围内树不多,地面绿草茵茵,通道多是卵石铺成。围屋中央设有祖厅,以供奉祖先神位和族人议事。内有水井、厨房、石碓、水磨等生活设施。
整座围屋十分坚固,历经百年保存较为完整,对研究当地的围屋建筑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2010年9月28日,信丰县人民政府将永吉围列为信丰县第二批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单位。
图片来源:江西赣州文旅
新中国成立后,永吉围成为山香村政治文化的中心,当时的村部(大队)就设立在这里。那个年代,县电影队每个季度在这里放一场电影,由于当时文化生活少,所以经常汇集周边上千人来看电影,遇到雨天就在祖厅观看。这里也有全村唯一的代销店,广大群众日常生活所需的煤油、火柴、油盐酱醋都在这里采购,非常方便。20世纪70年代,围屋的总人口已有二百多人,虽然热闹却也显得拥挤。到了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外面的世界越来越精彩,原来拥挤的问题也更加凸显,围屋越来越满足不了人们的生活需求。从此,人们逐步向外搬迁。
现在围屋很幽静,里面只住着一对老夫妻。76岁的江大爷说:“我一直居住在围屋里,自己的三个孩子搬出了围屋,但自己还是喜欢住在里面,住在这里踏实。”老人回忆道,“以前,逢年过节围屋像集镇一样杀猪宰羊,很是热闹,现在搬出去的人多数在围屋附近盖了新房。”
“客家人经常迁徙,适应能力特别强。客家人宗族意识很浓,非常团结,在迁徙过程,为了应对各种侵害,他们随时做好群起而攻的准备。这种不稳定的动荡生活,形成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勤奋劳作,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特点。为改变贫困生活,他们养成了精明能干,善于营商的能力。每到一处,他们建成围起来的屋子,拧成绳、抱成团。”江大爷指着围屋四周墙角上的枪眼说道,“这些枪眼就是历史留下的印证。”
20世纪70年代,一批上海知青来到永吉围,度过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前几年打造的“山香情浓馆”是知青的集体记忆,也是知青文化和乡愁文化的历史凝固,该馆由激情岁月、最忆乡愁、饮水思源三个主题组成,共收集知青文物32件、书籍13套、生产生活物品460件,已然成为游客打卡地。
图片来源:信丰在线网
走出深深永吉围,已是傍晚。日暮乡关,围外余晖绯红,水塘如镜。祥和的围屋前,宽阔的余坪上,一群老人正摇着彩扇,随着舞曲跳着健身操。“失掉的狮子四方的围,彩雕的门楼宽敞的围……”围屋山歌健身曲娓娓传来。那低沉的歌,唱出了客家人沧桑乡愁,描绘出了客家人心中的精神图腾;抚摸着一扇扇高大伟岸的古墙,我们依然能感受到客家围屋的历史温度。
百年沧桑,朝花夕拾。永吉围,承载着浓浓乡愁,它似一坛窖藏陈年的老酒,古围越深香越浓;永吉围,是沧桑记忆、文明印记的历史容器,蕴藏着客家人的智慧,诠释了客家人汹涌壮阔、筚路蓝缕的成长史、奋斗史、创业史,留下了客家人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施笑云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