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饭甑:客家人独有的煮饭“神器”

百馆千万场 服务来共享 | 饭甑:客家人独有的煮饭“神器”

时间:2024-01-19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100.jpg

image.png

客家人有一句歇后语:“饭甑蒸干鱼——咸(闲)讨气。”是讥讽某些人没事找事,自讨没趣的意思。客家饭甑是用杉木板做的,这种饭甑不仅经久耐用,而且蒸熟的饭有种幽香,很让人喜欢。 

饭甑蒸饭前,要先用笊篱将煮得半熟的饭粒捞起来,这种饭客家人叫它“生饭”,将它扣入同样篾制的工具中,稍停,再将“生饭”倒入饭甑,盖上甑盖,然后放入烧开水的锅中蒸。灶膛内应烧旺火,待甑盖周围冒起滚烫的水蒸汽后,再蒸上五六分钟,饭就熟了。 

1.jpg

(图片来源网络如有侵权必删)

饭甑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可蒸一斗米饭以上,中的可蒸五六升米饭,小的蒸二三升米饭。其造型也各异,大饭甑是上圆大,下圆小;中小饭甑是上圆小下圆大。每只饭甑有两块对称的木板,它们的外面腰间各留有一个提手的耳朵,便于挪动。这种炊具,不是人人会造,它由具有祖传手艺的客家圆桶师傅用杉木板精心打造而成。制作前,要将成材的杉树砍好,运回家中裁成各种饭甑的尺寸,然后晾干。动工时,用斧头将杉树筒垂直劈开,做成一块块内凹外弯的杉板,每块板的内凹部下面二寸左右,应凸出一点,以便合成后作为放饭甑箅的依托,好承载米饭。粗板制好后,再用弧形的内外刨子,刨得光滑平整。然后在每块板的侧面,用花钻钻出上下对应的隼孔,钉上一倍长的竹钉,再将露出的一端削尖,与相邻的杉板侧孔结合,这样一块块相连便形成了一个圆桶。这时,要将备用的毛竹剖好篾条,缠绕成篾箍,在饭甑的上下适当部位各箍一道箍,再用工具敲紧,箍得严丝合缝。此外,还要根据饭甑的内下圆的直径,用篾片编织一个甑箅,在饭甑的上圆平面,用杉板割一个比饭甑略宽的甑盖。以上工序完成后,一个崭新的饭甑便做好了。等到打好的圆桶家具较多时,师傅们就可以挑到市场上卖钱补贴家用。 

2.png

(图片来源:微信公众号谁最客家)

1958年人民公社时期,每个小队办起了大食堂,大饭甑是队队必备。负责做饭的女社员,餐餐要用饭甑蒸饭。社员们开始几个月在大食堂里是放开肚皮尽量吃,没过多久,改为勒紧裤带定量吃。即分为全劳动一等口粮、一般劳动二等口粮、附带劳动三等口粮、小孩子末等口粮。 

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劳动生产积极性,农村人民的生活才逐步好转,慢慢地解决了温饱。这时饭甑又洗刷一新,日日馨香了。就如客家话讲的:“饭勺子又在饭甑里挖得砰砰响了!”改革开放以后,人民生活犹如芝麻开花节节高。随着改灶节能技术的推广,大多数农家人渐渐地用铝制的蒸饭器代替饭甑蒸饭,既省柴又提速。再后来干脆在铝锅内放上蒸饭器,往里直接下米添水,可一次性煮好米饭。

进入21世纪后,农网改造遍及边远山区,广大农村都用上了电。渐渐地,许多人家用上了电饭煲,既卫生又安全,省心省力,方便多了。这样一来,各家各户蒸饭用的中小型饭甑,便退出了历史舞台。如今,只有少量的大饭甑留存于世,在办红白喜事时用它蒸饭,或者用来蒸糯米饭做米酒,蒸豆子做酱油,特别是打黄元米果时,用来蒸糯饭。不过在宗祠中,只要置办了锅灶和炊具的,必定添置大饭甑,以备急时之需。 

那些做圆桶木器家具的客家师傅们,因生意惨淡,也不再带徒弟了,只偶尔应约做一两个大饭甑。客家饭甑的兴衰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客家人生活由贫到富的变迁史。

image.png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张惠妍

审核: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