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州戏曲演出的场所历经了传统戏院到现代剧院的演变。
早先戏曲演出的场所在大体量的建筑遗存,一般为木结构。20世纪一二十年代,赣州城内开始有戏院,20世纪30年代起逐渐增多。而在之前,茶园、茶馆是戏剧(剧场)的早期形式,以卖茶为主,以演戏为辅,观众一边品茗,一边聆曲,素有“茶香、水开、角棒”的说法。
除了茶馆,戏台或临时搭起的草台一般设在庙宇、祠堂、会馆内。20世纪一二十年代,赣州城古城巷的钟家祠、罗家巷的罗家祠及解放路的山西会馆、大庙前、钓鱼台、镇南神庙、宫保府等地均设有戏剧演出的舞台,建春门内的福建会馆、解放路的七省会馆、天后宫、曾家祠经常有祁剧班的演出。
水东七里村中心处的仙娘庙,每逢节日最热闹。众多人聚集在这里烧香祈愿、看戏。而每到正月,这里都有香客喜爱的东河戏演出。
位于章贡区藕塘里2号的刘家祠堂,面南背北,其原貌是三进大厅,戏台建在大门之内,右边和后院有水塘、花园,亭、台、楼、阁俱全。戏台面对大厅可容千人观戏,幽静祠堂内不时回旋着古戏的余音。
赣州城内剧院的雏形,是清光绪年间赣州艺人在南大街(今文清路)组建的南北词业余剧艺社“聚乐轩”和在西大街(今西津路)组建的“月韵轩”。
1927年秋,由赣州商人张景生、梁务生等合资在龙船庙福建会馆创办粤剧院。和平路西北段的下龙船庙,其南侧有天后宫古庙,后改为福建会馆。
到了20世纪30年代,赣州城内戏院逐渐增多。那时戏院一般由经纪人管理,收取剧场费,因无固定演出团体,演什么剧种都可以,直到1949年后,赣州城区才有固定的专业演出剧场。
01 同心剧院
同心剧院位于章贡区阳明路东端南侧的金鱼池11号。金鱼池巷南侧有一门通向八角井的中华大旅社,旅社的后院即为戏院,系民国初年兴建的一处建筑,木瓦结构,舞台面积约70平方米,可容纳1300名观众。
20世纪一二十年代,祁剧以赣州为大本营,常驻坛子巷。1948年春,祁剧艺人陈地生、马德山等人在金鱼池开办戏院,取名同心戏院。祁剧“大舞台”“老福兴”“老舞台”和“新民剧团”先后在此演出,直至新中国成立。
这是赣州第一家成型的专业剧院,20世纪50年代初期,祁剧“三进赣南”后即以此为据点。
1950年3月,邓民品指派邓宗仁前往赣县,请来“洪玉堂”采茶班刘日凤等6人到这里演出,在这里唱响了第一声采茶曲,赢得了满城喝彩。至此,采茶戏在赣州城扎下了脚跟,开启了采茶戏登上赣州城舞台的序幕。
1952年春,同心戏院与和平戏院(位于章贡区大华兴街2号,原名联成戏院)合并为大众采茶剧团,更名大众戏院。1953年政府在旧址扩建,把原南门的大庙拆除,改建成采茶剧团的剧院,两侧有楼梯上二楼观戏,可容纳1300名观众。此后,除偶尔接待外来剧团和演出祁剧、歌剧外,此处多为演出赣南采茶戏。
1956年,大众戏院改制为国营赣南采茶剧团,此处仍属采茶戏院,直至1961年迁入章贡区姚府里48号。
1968年采茶戏停演后,此处一直闲置,渐趋毁圮。喧嚣与热闹在这跨越了数十年时空,直到改革开放初,这个最早引入赣南采茶戏的戏院成为赣南印刷厂及其职工宿舍。如今这里陈旧不堪,但喧嚣与热闹却永远留在了老赣州人的记忆深处。
02 民乐剧院
民乐剧院系20世纪初创办,位于章贡区姚衙前李家祠。开办初期,由祁剧“同利班”演出,湖南祁阳名花旦筱凤仙常来此演出,演出较兴旺,后祁剧班“老福兴”长年在此演出。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团在此演出过京剧。1935年,赣州利民百货公司经理陈汉祥在李家祠组建双江大舞台,邀请吉安杨家平剧班来演出,形成了赣州京剧两雄对峙竞演的局面。
1938年,双江大舞台兼并虔州第一台(赣州大戏院)后,又请湖南名祁剧班“三庆台”在此演出,1941年,流艺剧团(南昌采茶戏)由吉安首次来赣,在李家祠演出。民乐剧院的演出活动直至1945年日军侵占赣州城停止。后又陆陆续续演过戏,不久戏院倒闭,改为赣州印刷厂厂房。现早已拆除,在原址上盖起了民房。
03 赣州大戏院
20世纪30年代,赣州城一戏院在桥儿口2号郭家祠拉开了京剧在赣州传播的帷幕。
1930年,艺乐乾坤平剧团初次来赣州,在郭家祠舞台演出连台京剧《樊梨花》,这也是国粹京剧首次与赣州观众见面。自此,艺乐乾坤平剧团就在这里演出。1934年秋,京剧爱好者、赣州仁丰厚钱庄老板刘彩逸和商人晏任周、刘甲第、吴德凤等人集资,在此创办赣州大戏院。赣州最早的京剧社团“老见喜”唐家班是从南昌邀请过来的,从而开创了职业平剧班社在赣州演出的历史,从此京剧在赣州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茁壮成长。
1938年,创办不久的艺乐戏院迁入郭家祠,与赣州大戏院合并。经改建整修,更名虔州第一台。受原建筑布局所限,剧场两个出入口都在观影厅侧面,舞台面积不足60平方米,乐队设在小阁楼上,观众席不足1000个。这里主要是上演京剧,艺乐乾坤平剧团就常在此演出。这里是当时赣州城最大的戏院,极大地活跃了周边巷口的经济,桥儿口巷一度呈现繁华景象。
1944年4月,新赣南公余联欢社在这里彩排多种戏目,之后,赣州伤病第二十四后方医院中一些人集资将戏院改名合记胜利大戏院。1948年,该戏院因负债累累改组赣州大戏院,后因入不敷出,遂放弃京剧演出,后邀请墨西哥杂技团表演杂技、魔术、歌舞、话剧。天津义侠精武团也在此表演皮带吊人、顶杆、踩钢丝、钉山打石、独轮车技等节目。
1950年,赣州大戏院人员分流到群乐戏院。年末,陈秉元集资在此处组建新赣南越剧院,邀请浙江金山越剧团在郭家祠演出。从此,越剧传入赣州。1953年后,赣州东河剧院、赣州市越剧院在此演出,1954年拨归东河剧团使用,1956年2月成立赣州市越剧团。1958年,东河剧团迁入新剧场后,该院废弃,后改为居民大楼。
如今,这里已是章贡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这里,见证了国粹京剧在赣南的兴起、成长,演绎了赣州戏剧的曲折和芳华,承载了老一辈戏剧爱好者的眷恋和难忘的记忆。
04 歌舞台(新赣南大戏院)
1933年,赣州首家无声电影院创立于惠爱路(今章贡区建国路)。1937年秋,“苏家班”新老两班人马在这里组建歌舞台。1938年春,光明电影院迁入,新四军第一二支队从赣南开赴抗日前线前夕,在这里演出了《打鬼子去》《保家乡》等话剧。同年冬,同济大学迁来赣州,爱国学生组织合唱团和业余剧团,在歌舞台演出了《黄浦江上》等剧,进行抗日宣传。
1940年10月,在赣州歌舞台新建赣南大戏院,开办新明星电影院,不久改名新赣南电影大戏院。次年8月,该院易名新赣南电影院。赣州各界爱国人士积极支援抗日战争,在歌舞台举行为期七天的义演捐献活动。1948年秋,更名大光明电影院,1951年7月,易名赣州电影院,直至2014年为建四贤坊被拆除。
05 群乐戏院
1935年冬,广东兴宁人何绍凤、林玉田等集资,在北平路中正公园(今赣州公园)旁兴建群乐戏院。演员以杨家班原有人员为主,后又邀请由真龄童、张燕亭等组成的张家班轮换演出。1936年,赣州大戏院与双江大舞台合并成立群乐大戏院。戏院有座位约1200个。舞台宽大,副台开阔,照明、传音设备、天桥、灯槽一应俱全,附有宿舍可供外来剧团使用。
群乐大戏院当时属赣州主要的京剧剧场,诸多名角来到赣州都在此演出,这里也上演过民间曲艺如南北词、古文以及东河戏、祁剧等。从此,群乐大戏院名号逐渐打响,日渐兴旺。
1942年,赣县动员委员会发动,组织群乐大戏院和艺乐大舞台两家戏院同时上演新编爱国历史剧《正气歌》,在进行爱国思想教育,鼓舞人民抗战意志方面产生了积极影响。
1945年8月,由政界人士杨寅组建新赣南平剧院。后来在赵天鹏、真龄童等人的苦心经营下,戏院勉强支撑到1949年。1950年,戏院交给专人管理,1952年改名红星剧院。
1953年2月,胜利、红星两剧院合并为赣工京剧院,其间,经常上演赣州东河戏。1956年2月8日起改为地方国营,易名赣州市京剧团。同年5月,赣州市京剧团迁入章贡区文清路新址后,该戏院为赣州市越剧团专用。1965年,剧院与相邻的艺乐戏院同时被拆除后,在原址新建了章贡剧院,拨归赣州市越剧团使用。
这里,曾经见证了赣州戏剧特别是现代京剧的鼎盛和辉煌。
06 艺乐戏院
1938年,赣州京剧票友卜连成在群乐戏院隔壁创办艺乐大舞台(也称艺乐大戏院),把张家班从吉安接回参加演出,并接过群乐戏院的普佑安、牛艳云,还增聘尚玉昆及其父母迁至郭家祠内。该戏院与群乐戏院对台演唱,对垒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这种竞演之风把京剧在赣州的兴盛推向了高潮。
1945年8月,新赣南平剧院在原艺乐大戏院的旧址中筹备复业。为了抢占市场,提高卖座率,新赣南平剧院从外地聘请名角来演出。两院的竞争,激起了当地演员的求知欲与求胜心,客观上提升了赣州京剧表演的水平。
1950年12月,陈秉元集资在这里组建新赣南越剧院。1954年10月,原浙江金华文艺工人越剧团由宁都县迁入赣州,1956年2月8日,成立地方国营赣州市越剧团,并在此演出至1956年后,该戏院拨归赣州市东河剧团使用。1959年,东河剧团迁入新剧场后该戏院废弃,后辟为居民大院。
07 东河戏院
东河戏院位于章贡区解放路风车巷,1958年8月剧院新厦落成,占地1500平方米,座位1000个。这是东河剧团的演出场所,祁剧也在此穿插演出。
赣南祁剧团系南康老福星祁剧团与大余、安远、龙南四家祁剧团合并而成。1954年“玉洪台”改名赣州市东河剧团。1960年改为江西省赣剧院四团,同年12月下放赣州市,后易名赣州市赣剧团。1964年春季,现代京剧《芦荡火种》(《沙家浜》前身)在赣剧院首演。
1968年8月,赣州地区文工团、采茶剧团、赣祁剧团、市京剧团合并为赣州地区文艺宣传队,分歌舞、京剧、采茶三个队,到赣南各地慰问部队。1969年文宣队撤销,东河剧院随之解散,这里改为赣州铝制品厂厂房。
08 赣南采茶剧院
赣南采茶剧院位于章贡区文清路北段西侧,于1956年8月落成。剧院有一般的舞台设施和配电装置,可供中小剧团演出。附有放映室,配有35毫米电影放映座机及配套设备,有录像放映、电子游戏等娱乐设施。1956年剧院新厦落成后,赣州市京剧团迁入。此后几经撤并,1969年8月25日改为赣州地区采茶剧团,迁入文清路125号。
1984年5月,该团改名为赣南采茶剧团。1998年6月11日,与赣南歌舞剧团合并为赣南采茶歌舞剧团,地址在赣州市文清路5号。2004年升格为赣南采茶歌舞剧院。
剧团也逐渐发展到拥有百名演职人员,各行当齐全,配备了中西混合乐队和灯光、音响设备。2004年4月,赣南采茶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采茶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09 章贡剧院
章贡剧院位于章贡区北京路中端北侧,前身为1933年建兴的群乐戏院,1956年划归赣州市越剧团,1961年该院拆旧建新,1965年落成,取名章贡剧院,归属赣州市越剧团。
1965年,经市京剧团移植、导演的《怎么谈不拢》曾被选拔参加华东地区现代剧观摩会演。嗣后,排演了《奇袭白虎团》《红灯记》《沙家浜》《海港》《智取威虎山》《平原作战》《杜鹃山》《龙江颂》《磐石湾》等戏。市京剧团涌现和培养了像真龄童、赵天鹏、邱慕兰、刘效秋、乔羽春等知名赣州演员。
第一场现代剧《不准出生的人》在此演出,曾轰动整个赣州市,真可谓万人空巷,这个剧一连演了60多场,场场爆满。
1966年赣州市越剧团撤销后,赣州市京剧团迁入。1979年,剧院与市京剧团分开,更名章贡影剧院。影剧院为三层砖混结构,观影厅有座位1153个,舞台宽敞,设备齐全。
1981年6月,成立赣州市越剧团筹备小组,在这里上演了大型古装戏《真假太子》。1982年7月,越剧团正式恢复建制。
1985年2月和5月,赣州市京剧团邀请著名青年演员朱世慧演出《徐九经升官记》《卷席筒》,并与市京剧团联合演出。1989年4月,市京剧团邀请上海著名京剧演员孙爱珍及省京剧团著名花脸周少华在章贡剧院演出《玉堂春》《秦香莲》等传统剧目。
1993年5月,章贡影剧院与市京剧团、越剧团合并成立了赣州艺术剧院。这里可接待大型歌舞、戏剧、独奏音乐会、交响乐、中国古典歌舞剧等各类演出及机关企事业单位的大型会议、庆典、汇演等,可兼映电影。
此外,还有位于章贡区大华兴街2号铁罗汉的一个仓库改造而成的联成戏院(原地区百货公司印刷厂厂址),1952年改名和平戏院。清代凝秀班在赣州城内偶有演出,第一次进入城市舞台,并入“玉洪台”,在位于东河大桥头横街上的东郊戏院演出。1950年春,东河戏班“万春台”在此处作过短期演出后解散。还有三康庙露天台,建春门附近的东河搬运工会礼堂(1955年改为民居、茶庄,后撤除)及赣剧院二团等演出场所。
除了上述戏院,赣州城内还有机关、学校、企业的礼堂和文化宫及青少年宫,完全具备戏剧院的属性,也是演戏的场所,人们的文化生活可谓十分丰富。
-【END】-
来源:赣南日报
初审:张惠妍
复审:李 欣
终审:何志清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