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陈丹青“画说”赣州宁都:我从未梦见竹山,因为我一直想念她

陈丹青“画说”赣州宁都:我从未梦见竹山,因为我一直想念她

时间:2024-03-23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image.png

陈丹青,被誉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艺术家”1953年8月11日生于上海,祖籍广东台山,笔名张岪。是中国知名的艺术家、评论家和作家。其主要绘画作品有《西藏组画》,主要著作文集有《纽约琐记》《陌生的经验》《张岪与木心》等。

陈丹青学生时代曾经跟随当时在上海油雕创作室工作的陈逸飞先生学习绘画,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学毕业后被分配到江西省宁都县插队落户,并继续自学绘画,在江西生活和工作了将近十年。对于插队的经历他的爱人黄素宁曾经写过:“我想丹青曾在江西农村插队五年之余,那里的老表和不少师友在他最艰难的岁月里给过他温暖和帮助,至今他还常在信中提到对那里的思念。”

陈丹青在江西时,虽然仅仅是个二十岁左右的青年人,但他丰富的才华,勤勉刻苦的自学精神,高洁谦逊的品德已是人所共知,至今省内著名连环画家谈起他时,他们无不交口称赞:“陈丹青那时是位很不错的青年,他的绘画才能是无可限量的。”

陈丹青擅长书法、绘画、评论和写作,以其独特的见解和风格在艺术界和文化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

他曾在北京大学艺术史系学习,并先后在美国留学、工作,对中西方文化有深入的理解和研究。他的艺术作品涵盖了多种形式和风格,包括绘画、书法等,展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image.png

1970年,16岁的陈丹青初中毕业即被下放。作为知青被派往江西赣州宁都农村插队。

image.png

在知青时期,艺术家们的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压制。但是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陈丹青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image.png

1970年陈丹青下乡前,与母亲合影

image.png

1971年为母亲所画肖像

17岁的陈丹青不再被允许在学校读书,也不再能在街巷画画。他被注销掉了上海户口,从一位上海城市青年被下放到赣南农村,成为了一名知青。他的命运自此发生巨变。在陌生的江西农村,一个逼仄的房间,一张床,一个油灯。陈丹青与两个男孩子挤在一张床上,老鼠在被子上窜来窜去,最初那几天他整夜失眠,很绝望。夜里躺在黑暗中,陈丹青看得见屋顶茅草缝隙中的星星,听着远处竹林里凄凄的叫声,他感觉那是有某种生命在安慰他,不禁泪流满面。他不知道前面是什么,而来的地方已不堪回首。

image.png

陈丹青干活的赣州市宁都县的松江农场

中间茅草屋就是学生睡觉的地方

image.png

不同时期的速写本

image.png

1970年底,一同下乡的知青朋友在

宁都县照相馆合影


image.png

右下角是在赣南竹山村的油灯下所作 

“可怜的竹山村。方圆百里,(宁都县)竹山村最是穷愁败相。初到一两周,村民轮流给知青做饭。一家家吃过去,只是穷,里屋外屋那堵墙挖个方洞,搁盏油灯,两边借光,走进去,简直洞穴。

那时我不会画景物,右页(下图图2)那幅妄想学门采尔。门采尔画的厅堂曙光是巴洛克宫殿的,我画的是南中国的穷乡。”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赣南竹山村房屋破败的景象

“一九九七年回泸探亲,在夜里打车,与司机聊起来。对了年龄,同届:再问下去。司机停了车,烟递过来——他在赣南全南县插队,整十年,那里比宁都还要南边,近粤北,更穷。

'年纪大了,想啊,做梦总归梦到......兄弟,我回去过三趟,头一趟去呢,对我最好的三家一家一份礼物......两斤绒线么,总归要的。再加一只电子表,对吧......'

我俩接连抽了四根烟。'兄弟,再不去看看,村里老爷叔全死啦。'此刻我瞧着这些画,不相信我曾在竹山待过。半世纪过去了,走去竹山的路都记得——我从未梦见竹山,因为我一直想念她。”

image.png

竹山村的老农民立焕

陈丹青下田也带着本子,捡休息的空隙,手腕飞快运转。他画“颠佬”(赣南对“疯子”的叫法)、画“善良与苦相长在一起”的农民立焕。

多年以后陈丹青回忆农民的可怜,“他们全部过着猪狗不如的生活,非常悲惨,没有尊严。”

陈丹青住在村口的土楼,天不亮村长的哨声就响起,插秧,晒谷,挑水,砍柴,洗衣,做饭。挑公粮,挑100斤走10里山路,不歇。八九月抢收抢种,毒日头,扒层皮。十月割稻子时指缝渗血,往泥水里涮一下,继续割。18岁那年他得了急性肝炎,是乡民用轿子抬了二十几里路,把他送到了卫生所。春节允许回家,挑着竹山村的扁担到上海,他站在马路上看红灯绿灯,看骑自行车上班的人,羡慕又自卑。

好在有画画。他窝在油灯下画出贵妇裙子的褶皱,可以短暂忘却惨淡的处境,感到一丝得意。“都相信一辈子待在山沟了。前途在哪儿?这本子就是前途。”

image.png

田间劳作速写

20岁那年,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

image.png

江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学习班的同学

image.png

左页:南昌铁路局的热心朋友  

右页:陈丹青的弟弟

在下乡期间,陈丹青创作连环画《边防线上》《飞雪迎春》《入党》,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等等,并入选“全军美展”“全国美展”。在当时产生了一定影响,已是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image.png

《边防线上》

1974年4月他所绘的反特题材《边防线上》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他首次发表的连环画作品。那时他仅仅只有20岁,作品具有版画的韵味,深邃熟练的绘画技巧,充分显示了他非凡的艺术才华。

image.png

image.png

《飞雪迎春》

1974年9月,他与萍乡跃进煤矿刘大春合作的《飞雪迎春》也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那时陈丹青的署名是“宁都县黄石公社插队青年。”《飞雪迎春》是描述安源路矿工人支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故事,绘画生动细腻,扣人心弦,有些丁世弼的风格。

image.png

《智取情报》

image.png

《入党》

image.png

《老将和小将》

1974年,陈丹青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是《老将和小将》。

1.webp (1).jpg

image.png

不同时期的绘画作品装订风格各异

被评为“2022年度中国最美的书”《再见吧 速写》收录了陈丹青13岁到56岁的速写手稿总共超过2000件,其中第二册共144页,收录1970年-1975年江西下乡期间的作品。书中可以看到数十张陈丹青的自画像,铅笔、圆珠笔、油画,在上海时还是懵懂的孩子,竹山村之后,变得刚毅,怒目聛睨。

1.webp (2).jpg

“落户赣南”时期的画作

如今的陈丹青在各种场合直言“想回到知青时代画画的自己”,那是1970-1978年,他在江西南部和江苏北部插队,人生中最苦闷无望,却也是最痴迷画画的时光。“落户赣南”和“流窜苏北”两册,正是记录了这一段经历。

2.webp.jpg

陈丹青以其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思想深度,对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界的重要人物之一。


-【END】-


初审:罗宏玥

复审:李   欣

终审:何志清

640.gif

※ 特别声明:本公众号仅用于赣州市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及群众文化艺术普及,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所转载文章及图片、视频、音频等版权均属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本公众号联系。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