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注册] [登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化动态 > 江西高校学子对话“非遗”传承人

江西高校学子对话“非遗”传承人

时间:2016-08-24点击量:来源:赣州市文化馆

江西高校学子对话“非遗”传承人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一个问题,如何适应现代社会?7月15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兴国山歌》江西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姚荣滔对话华东交通大学世纪英才学校赴兴国实践调研团,讲述兴国山歌文化内涵。 
  2006年,兴国山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兴国被评为‘山歌之乡’,也是兴国继将军县后一个走向多元化社会的‘非遗’名片。然而,兴国山歌现在却面临着濒危的处境。多元化的文化冲击将山歌文化推向边缘,年轻人崇尚流行元素,再加上山歌是口口相传,这使得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成为“烫手山芋”。 
  “哎呀嘞哎——韭菜开花一条芯,当兵就要当红军,天下豺狼打不尽,世上穷人难翻身,为保卫胜利果,快快报名当红军……”在讲座过程中,姚荣滔数次即兴用客家方言清唱山歌, 
  爽朗的曲调,高亢的声音,起伏的节奏,唱出了兴国山歌质朴的民俗特点。兴国山歌用它独有的魅力瞬间圈粉无数,受到在场学子的喜爱,现场掌声不断。 
  “山歌前部漂亮雅致有如凤头;山歌中部韵味有油水像猪肚;山歌结尾苍劲有力犹似豹尾。”姚荣滔将兴国山歌文化提炼为三个词“凤头”、“猪肚”、“豹尾”。他介绍道,感叹词“哎呀嘞”一直为兴国山歌的独有特色,其中融入惊讶、惊喜、沮丧多种感情。将农耕劳作故事翻唱成广为流传的特色山歌。 
  当流行文化“撞上”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要如何焕发新活力?作为兴国山歌传承人的姚荣滔表示,将山歌改编为歌曲、戏曲、微视频、微电影的形式,形成调研小组研究山歌特色论文是目前推行的方法,通过互联网平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上世界舞台。 
  “这次我是第一次接触非物质文化遗产,感知到传统文化的韵味,自己也会多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动态,用自己的力量共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实践团成员黄鸿翔在听完讲座后感慨道。 
“传统文化需要创新与活力,结合当今科学技术,应及时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抢救’。”姚荣滔也寄予大学生希望更多的学习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只有地域性,才能走向民族性、世界性。”(兴国县文化馆)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APP安卓版

扫描下载

赣南文化云移动端

扫描关注

赣州市文化馆公众号

版权所有@2020 江西省赣州市文化馆 备案号:赣ICP备20006421号-1 备案查询
技术支持:江西迪创科技 [关于我们]

赣公网安备 36070002000244号

地址:赣州市章贡区油山路9号 邮编:341000 电话:0797-8275911
 总访问量:0(微信: APP: PC: 触摸屏:) 今年访问量:0 今日访问量:0